搞定幸福

一個月前,我開始寫一篇「攜手共創幸福人生」的文章。這篇文章反映我自己在生命裡,希望創造幸福的親密關係,面對自己,以及我所觀察到社會現象,一切課題的探索與解答。我給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的生命裡能夠有美好深刻並且恩愛的親密關係,幸福滿滿,這條路要怎麼走呢?

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發現在寫了兩萬字之後,內容還不到一半呢!原來這些內容的脈絡性與關聯性牽涉相當廣泛,我實在沒有辦法寫成短篇文章。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的肚子裡有一本書要生出來。經過一個月的醞釀,把所有的相關的內容與理念都做了幾次觀想書的內容的預演,終於現在有了一個整體性的概念。我還在努力地撰寫這個書的內容,預期在年底前送到出版社的手中。


新書預告:

本書預計2020年春夏之際出版,敬請期待。
美術設計:陳映蓉(有美術設計需要請聯絡 ron7324@gmail.com)

幸福寶典:

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當親密關係找不到出路,本書將以心理學、人際腦神經生物學、社會人類學、生物學、以及形而上學的角度,呈獻給您深入淺出的愛情地圖。帶你創造一輩子的恩愛幸福! 


37.5 % 到 41 % 華人,沒有能力與親近的人相處。


根據2018年的數據,台灣平均每天有 370 對有情人結婚,149 對夫妻離婚;中國大陸平頻均每個天 27.700 對伴侶結婚,高達 10.400 對夫妻勞燕分飛。中國在2019年的上半年,結婚登記總數 498 萬對,離婚登記總數 203.8 萬對。這樣的數據告訴我們,37.5%到41%華人,沒有能力與親近的人相處。而其他沒有選擇結束的婚姻,可能有下列的評估:
「很不愉快但是還可以互相忍受」
「勉強還可以接受的婚姻狀況」
「差強人意」
「還算滿意」
「非常幸福美滿」

您的伴侶關係是哪一種呢?

我看到身邊的親朋好友對於戀愛與親密關係的掙扎與困擾,也遇見親友認為單身一輩子,忍受孤獨比關係中的掙扎容易許多。如果在親密關係與自己的內在世界,有一個清晰的地圖,我相信他們的選項是完全不同的。

我自己現在是在第四次超過六年的長期親密關係,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每次不愉快的互動,我都會反思,「究竟缺了什麼?」,「什麼不同的互動態度或對話,就不會這麼不愉快?」。三十年透過科學與靈性的探索與經驗的歸納,終於清楚的弄懂,與伴侶互動需要發展什麼特質,觀察到地雷的時候要如何拆解,才有能力創造幸福的今天。

我完全理解親密關係的難處,親身數次體驗離異分手的傷痛,失落與無力。當我看到其他人也像我以前一樣的在關係裡掙扎,我感到非常的憂傷。我知道如果他們可以有我研發出來的解藥,他們就不必承受這麼多痛苦。我非常希望能夠盡一己之力,向華人社會提供資源與支援。我期望我所寫的內容,能夠很快地傳達到讀者的手中,讓有心為自己的幸福打拼的伴侶們有機會,不但能反轉他們的婚姻危機,而且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地圖,來開創他們幸福的未來。讓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幸福的開始。

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幸福的開始。
這是「幸福寶典」對華人社會的承諾。

量子三毛

您或許不知道,2017年的二月份,透過我主筆的「宇宙說啥」網誌,有一群散佈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讀者,抱著服務社會貢獻華人的心態,聚集一個菁英團隊。目前團隊將近20位夥伴。這兩年多來,透過每一個夥伴的探索經歷,讓我對華人的辛酸史有更深刻的領會。

長達數萬字的冗長文章,我相信很難讓讀者提起閱讀的興趣。我決定將「幸福寶典」的草稿提供給團隊的團員閱讀,希望他們能夠腦力激盪出,讓讀者能夠搶先閱讀這些精彩內容的最佳解決方案。大夥兒決定先把我寫好的部分擷取精華摘要,先分享出來。

以下為文章摘錄

  • 幸福秘訣 1 2 3 :在親密關係裡好好照顧這三大區域就會幸福美滿:依附關係,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以及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 幸福秘訣 1(上):簡介伴侶之間依附關係的定義,以及希望創造良好依附關係,兩人互動時的注意事項。
  • 幸福秘訣 1(下):更細一步的呈現出一般人忽略的互動守則,以及那些千萬別做的行為。
  • 幸福秘訣 2: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雙方過去的觸碰經驗以及舒適範圍,才能夠創造更美好的性愛經驗。
  • 幸福秘訣 3 :瞭解如何運用最被一般人忽略的愛的效應,創造更深刻的愛。

以下為團隊團員兩年多來的心得分享

(即將刊登,敬請期待)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1. 2. 3.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Jessica Kwok


當我們看著電影裡的愛情故事,是否會跟著劇中人一起哭笑,嚮往那相知相惜、相守一生的完滿結局?然而關上電視,轉頭看著另一半,我們是不是會搖頭告訴自己:「別空想了,那只是電影裏的情節。回到現實裏,誰還能保持著那單純的幸福呢?」

我們真的能夠談一輩子的戀愛嗎?量子三毛二十多年來從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和社會人類學等角度探索親密關係,並以親身經驗認證,發現當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搞懂了愛情,就能一步步設計和創造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

當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搞懂了愛情,就能創造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

Sunny Wang

感受愛的三大要素

讓我們先來了解,幸福美滿的關係是如何煉成的。根據社交心理學專家Daniel Goleman的研究,愛的感受來自這三個要素:

一)雙方的依附關係
二)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三)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照顧好這三要素,我們就可以享受持久美滿的親密關係。如果您希望改善親情、友情等人際關係,本文大部分內容對於您來說,也是非常實用的。

一)依附關係

讓我們以簡單的比喻來理解依附關係:我們與每個人互動時,內在都有個隱藏記錄儀,像是彈珠罐一樣。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在我們心中都有個專屬的彈珠罐。我們每次跟這個人互動時,每個感受良好的經驗,都會在罐內投下一粒白彈珠;反之,不舒服的經驗就會投下黑彈珠。彈珠罐是我們與一個人互動時,我們內在經驗的總值。

我們與伴侶的互動,長時期累積下來,如果罐裏的白色彈珠多於黑色彈珠,表示在我們的內在經驗裏,親密關係品質良好;反之則代表品質較差。品質的總值,是種隱約卻無法清晰確認的感覺。

在一段關係裏,如果其中一方長期累積許多不滿(黑彈珠保持高比率),只要一想到對方,腦神經網絡就會關聯到許多不愉快的經驗,那麼無論伴侶的條件有多好,他對伴侶的愛和連結感都會淡卻。如果雙方的白彈珠都維持在高比率,彼此在想到對方時,腦神經網絡所關聯到的都是美好的經驗和感受,就能維持雙方都滿意的甜蜜關係。

如何照顧好雙方的白彈珠、減少雙方的黑彈珠,令親密關係更加和樂美滿?這篇文章為您仔細解說

二)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愛的感受也與肌膚接觸息息相關。每個人在肌膚被觸碰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獲得白彈珠,有些獲得黑彈珠。被觸碰時的感受,取決於大腦的「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這個迴路就像是儲存庫,儲存了
1)個人經驗累積的觸碰感受
2)家族記憶和
3)靈魂各個輩子的觸碰性愛記憶

如果個人/上一代/前輩子有許多不愉快的觸碰感受,我們被觸碰時,就較易獲得黑彈珠。

例:如果上一代有被毆打或性侵的經歷,那些複雜細膩的感受會成為我們腦神經原始編碼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沒有刻意改變大腦的記憶編碼,這些編碼將會沿用一輩子,並在性愛關係中產生各種黑彈珠。

與伴侶一起探索彼此的觸碰性愛迴路,既可共同改寫親密旅程,亦有助創造美滿的性愛經驗。(如何探索觸碰性愛迴路,請按此了解

三)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人類是群居動物,透過彼此照顧、互相關懷來建立自我價值感和自我定位。當我們的關懷照顧迴路啟動時,我們想要為對方做一些「表達愛的行為」,包括照顧、保護、同理、貢獻、服務和協助等,同時大腦也會釋放激素,讓我們感到與對方有「連結感」、「歸屬感」和「一體感」 。

如果我們付出的關懷,正是對方所需要或希望獲得的,他/她就會感到溫馨、溫柔、暖酥酥、安詳寧靜或滿足,而我們亦會感到欣慰和心滿意足,「自己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也提高了。這樣,雙方都會獲得許多白彈珠。不過,如果我們付出的關心並不符合對方的期望,雙方可能就會獲得黑彈珠。

例:微筠與小強是一對情侶,微筠常常不請自來,到小強家給他送宵夜。小強有時希望獨處,於微筠不事先知會就來按門鈴,感覺受到打擾。微筠認為自己很體貼,並感受到愛和連結感(白彈珠),小強的感受卻是「缺乏個人空間」和「不受尊重」和(黑彈珠)。

如果小強能夠坦誠跟微筠溝通,就有機會創造白彈珠:「我很喜歡妳的陪伴,也很歡迎妳來看我。我有時候會希望有自己的時間,安靜下來讀一些書。我希望在妳來之前,可以事先收到通知,讓我先把手邊的事安排好,把時間空出來陪你,這樣我會感到比較自在。」而微筠也聽得進去,不把小強說的話詮釋成為「小強拒絕我」,就能皆大歡喜。
我們在關懷伴侶的同時,如何啟動對方的關懷照顧迴路,讓對方更愛自己?哪些表達需求的方式較易創造白彈珠?請看此文了解

「幸福滿溢工作坊」重建你的親密關係

量子三毛以二十多年時間探索創造白/黑彈珠的機制,並重寫大腦編碼,現在獨處或與老公相處時都感到非常幸福。2019年11月她將在洛杉磯舉辦為期四天的「幸福滿溢工作坊」,分享維持幸福愛情的秘訣,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答您的疑惑,並透過實例情境練習,帶您談一輩子的戀愛。詳情請瀏覽…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滿溢工作坊

執子之手幸福到老 幸福滿溢工作坊

帶你演練愛情秘訣 談一輩子的戀愛


相愛不一定保證快樂,也不表示兩人能和諧相處,幸福一點都不簡單。經歷過愛情中的大小事,許多人或會對此感同身受。我們可能承諾過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卻發現原本以為的神隊友,慢慢變成豬隊友,常常踩到自己的情緒地雷而不自知。

我們可能會抱怨對方既不瞭解自己,但是又不知道能夠如何改變現狀,令雙方的關係難以更上一層樓。我們可能是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卻隱約覺得親密關係缺了些什麼,希望與伴侶能夠更了解彼此、分享生活,創造更緊密幸福的關係,卻告訴自己:「算了吧!人生有個伴也就夠了」,最後親密關係變得疏遠而生份,離理想越來越遠。

你是否好奇維持幸福愛情的秘訣?

你是否希望能夠和伴侶談一輩子的戀愛?

你是否願意花一些時間,改善兩人之間的互動,創造更美滿的親密關係?

幸福滿溢工作坊,將結合心理學、人際腦神經生物學、社會人類學以及生物學的角度去探索親密關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答你的疑惑,並且透過實例情境練習,帶你創造幸福愛情,談一輩子的戀愛!

時間:11/8/2019 -11/11/2019 (華語活動)

           11/15/2019 ~11/18/2019 (英語活動)

地點:Los Angeles Area near Pasadena.

參與對象:

所有祈望與伴侶擁有更緊密互動、更深入連結的人士。可以單獨參與或與伴侶一同參與。我們發現,在關係當中只要一個人有所改變,兩個人的互動就能夠有大大轉變!

伴侶攜手參加可預期:

  • 了解兩人之間的互動造成困擾的深層原因
  • 針對原因做對症下藥的整體轉變
  • 找到另一層次的愛與連結感
  • 互動時情緒地雷減少或消失
  • 負面情緒時反應大幅度降低或消失
  • 學習如何互相支持DIY拆解情緒地雷

個人在人際互動可預期:

  • 看懂內在的掙扎點
  • 情緒地雷逐漸減少
  • 內在安全感提升
  • 有空間關照自己以外的人事物
  • 與人相處時更和諧更放鬆
  • 與人更親近
  • 提升連結感
  • 感情增進
  • 表達更自在
  • 表達能力增強
  • 同理的能力增加
  • 生活體驗的甜蜜度增加

個人成效:

  • 焦慮緊張感降低
  • 舒適自在感提高
  • 思維更加清晰
  • 專注力增加
  • 提高情緒智商(EQ)
  • 個人整體效能提升

活動內容:

  • 伴侶依附關係、互動反饋、情緒反應機制的介紹
  • 實際案例探討、練習與分享
  • 如何創造幸福伴侶關係

講師介紹:

「宇宙說啥」以及「量子三毛的幸福科學」網誌版主王絪 (Sunny),走了二十多年的自我創建之路。從旅居各國的經驗,她觀察許許多多不同文化的人際互動應對差異。她歷經四任長期的非華人伴侶,從年輕時不曉得如何維護人際關係,到歷經分手、關係中的傷痛,找到源頭做療癒——從中,Sunny領會到:每一任伴侶都只是自己明鏡,照見自我創建、自我成長的新大陸。如今她已經找到秘訣,改變內在世界,創造圓滿幸福的外境。

Sunny以DIY的形式,靈活運用所學——包含形而上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生物表觀遺傳學、Empathy Brain、非暴力溝通等等——在生命中實踐並創建出圓滿幸福的親密關係。
詳細介紹請點此閱讀

課程費用:

  • 單人:US$1498(早鳥特優價:10月25日前報名$1298)
  • 伴侶兩人攜手參加特價:US$2798(早鳥價$2398)
  • 非伴侶友人共同報名每人優惠$50

  • 費用不含食宿,活動現場提供8位住宿選擇,估計住宿與簡餐每人每天大約$50-80元。報名後提供詳細資料。
  • 小型深入探索活動,參加人數限12人。請儘早報名以免錯失良機。

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請點此填寫報名表
報名成功後會有專員與你確認細節。


如對活動安排有任何疑問,請洽

陳巧蘋(電話:(886)0920511819;聯絡電郵: bu025877@gmail.com )
熿鉐霖(電話:(886)0977198088 ;電郵:aoynongen@gmail.com)Sylvia(sylviasf.chen@gmail.com)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3.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洪玉姿

簡介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關懷照顧迴路的功能

當我們的關懷照顧迴路啟動時,我們想要做的是「照顧」、「保護」、「同理」、「貢獻」、「服務」、「協助」,做一些我們對對方「表達愛的行為」。大腦所釋放的激素,讓我們感到與對方有「連結感」、「歸屬感」、「一體感」,以及「自己的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提高對自己的「自信心」,當我們看到對方因為我們的付出有收穫,感到滿足,我們也同時會感到「欣慰」,以及「心滿意足」。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感到自己是「愛」對方的。

假設付出關懷的人,與接受關懷的人,是處在共頻的狀況,也就是說,所付出的關懷形式,是接受方所需要或是希望獲得的,此時接受關懷照顧的人的內在經驗,會感受到「溫馨」、「溫柔」、「暖酥酥」、「共頻」、「安詳寧靜」、「滿足」、「安心」、「一體感」等,這些內在感受就是親密關係中的白彈珠。當付出關懷的人的行為,與接受關懷的人的需求有差距,雙方就會有許多黑彈珠產生。

親密關係的殺手

每顆黑彈珠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當這些黑彈珠日積月累愈來愈多,產生距離感與消耗生命力的力道愈大,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家John Gottman博士追蹤案例調查四十年的結果,親密關係的殺手(超級黑彈珠)是「批評、鄙視的態度、互相攻擊與冷戰」。如果一個親密關係中,兩人互動的態度裡面,有觀察到這四種態度,即使他們在新婚期,他已經可以預測到這關係在短短的幾年內會決裂的準確率高達百分之九十。

另外,在社會上我們常見到在某些領域成就很高的人,他們不由自主的會有一種「什麼都要自己來」的態度,甚至「以不需要別人協助」為豪,這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造成距離感。再者,有一種常見的態度是「競爭」,跟身邊的任何人,甚至是伴侶,有「我要比你強」的態度,試想把二個人推到競技場內,在舞台上只在乎輸贏,感情自然就被放到一邊,關係自然就失衡。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的強壯,不願意受人照顧,在親密關係中,這些態度是隱藏式的黑彈珠。

親密關係的守護者

良好的關係不會自己發生,它們需要有效的溝通技巧來保持。依據非暴力溝通創始人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森堡博士的觀察,當我們誠摯的表達感受和需求可以增進二個人的連結感,可以提升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中的親近感與生命力。每一段關係都需要二個人,但只要其中一個人開始改變,這段關係就能夠有正向的發展,透過善意溝通的表達方式,可以更貼近自己的情緒感受,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從聆聽自己到能夠傾聽另一半,找到二個人的溝通方式,有效的請求可以滿足二個人的需求,讓彼此互相的照顧,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是不可逆的化學變化,二個人的關係可以有更好的品質。

讓他照顧你,他會更愛你

在一個親密關係裡,當雙方都啟動關懷照顧迴路,會達到更鞏固與穩定的「愛的連結」。要讓對方更愛你,除了關懷照顧他,在互動時儘量關照對方的白彈珠經驗之外,要能夠表達脆弱,使用合適的方式提出請求,在對方快樂願意的前提之下,啟動對方的關懷照顧迴路,也是一門極大的藝術。

沒有給予對方關懷照顧自己的機會,表示對方對自己是沒有啟動關懷照顧迴路,對方對自己就沒有「連結感」,「歸屬感」,「一體感」。對方沒有對自己有貢獻的機會,就喪失了讓對方創造他「自信心,滿足感,感到自己存在價值與意義」的機會,並且對方對我們的「愛的感受」就不是很穩固。

啟動雙方的關懷照顧迴路:

要啟動對方的關懷照顧迴路,讓對方更愛自己的方式,結論如下:

1. 自己常常關懷照顧對方,並且言語上要能夠表達,讓對方有機會覺察或認知我們的付出。

2.    願意誠摯地表達脆弱,讓對方有機會主動關懷照顧我們,啟動關懷照顧迴路,對我們有更深的連結感與愛。

3.    學習如何以創造白彈珠的方式溝通自己的需求。

4.    練習誠摯地表達感激與嘉許,表達對方的付出滿足我們那些特定的需求,並且表達我們需求滿足之後的感受。這樣的表達,會讓對方體驗滿足感。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2.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Rona Loo

觸碰、性愛是伴侶之間增加親密感、親近感和連結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你同意嗎?

有没有曾經和朋友一起過馬路,他的手輕輕的觸碰了幾下自己的背部或甚至輕輕的握着自己的手腕而內在開始有心裡活動?生理的反應可能是心跳加速?感覺是歡迎的?心生暗喜的?或是感覺怪怪的?或腦袋會有小聲音在跑說:「他不會是喜歡我吧?!」

有没有曾經和朋友聊到興致勃勃時,他開始會用手拍拍自己的手臂或大腿而內在開始的小聲音說「這個人怎麼了?這麼喜歡觸碰?我覺得渾身不自在哩」~還是說「這個人可能對我有好感?不然為什麼要觸碰我呢?」

一)  日常生活中,無論我們對與人互動中的觸碰感知有多少,我們對『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又知道多少呢?

實際上,每個人在肌膚被觸碰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到底是感覺良好的如獲得白彈珠還是抗拒的感覺黑彈珠經驗,取決於大腦的『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出生之前,我們的身體是完全沈浸在母親的胎中,觸碰是全然的。出生後父母親如果常常抱我們是充滿關懷的,對於觸碰我們有白彈珠的經驗。相反如果是充滿害怕、不耐煩,我們就會產生非常混淆的感受,造成我們會對觸碰感到焦慮的反應,接收的是很多的黑彈珠感受。

如果我們同年的觸碰經驗以體罰居多,會造成我們對於觸碰感到害怕與焦慮。

觸碰、性愛的腦神經迴路除了包含我們個人歷史經驗累積的觸碰反應,也包括DNA遺傳下來,在觸碰、性愛方面的家族記憶裡。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去觀察自己與人有肌膚接觸時的反應,然後刻意去做改變,這些內隱性記憶編碼將會沿用一輩子。

雖然這現象聽起來有點令人顫慄,探索的過程卻充滿了驚喜。與伴侶共同探索雙方的觸碰、性愛迴路,除了共同參與改寫故事的興奮與期待,也創造了令人滿足的歸屬感與參與感,並且與對方開啟了無法料想的親密旅程。

二)  探索「性」可以分為個人基本信念和身體兩方面

一個親密關係裡,性愛是兩個人共同的事。雙方都能在性愛關係獲得滿足,是創造幸福美滿親密關係的要素之一。如果有人說:「我不需要性」,在伴侶關係裡持有這樣的態度,就有點像是「我肚子不餓,所以伴侶也不用吃飯。他餓死了不關我的事」。如果伴侶餓肚子,就有可能造成黑彈珠的內在經驗。有時候,可能餓的受不住了,就會去別的地方找吃的。我們這裡需要探索的,正是觸碰、性愛迴路背後種種眾多黑彈珠的經驗,把我們留在「不需要性」自我合理化的舒適圈。

三)  透過相關問題了解自己對性的基本信念

量子三毛提出一些對於性的基本信念以供您自我探索時做參考。您可以嘗試問自己下列問題。每一次提問時,填入下列一個詞。

『我對於性是否感到————?』

不屑,羞恥,憤怒,無力感,傷心,哀傷,漠然 ,排斥,想離開,毫無感覺,歡迎,歡慶,喜悅,興奮,期待,安然自在,怡然自得 . . . .。

『我是否認為性是————?』

低下,下流,污穢,骯髒,沒水準,一種交換,義務,責任,消遣,娛樂,享受,藝術,美麗的,神聖的,老天的禮物,值得期待的,與伴侶全然結合,愛的交流 . . . .。

四)  身體與『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有甚麼關係?

我們的身體的神經系統與細胞,會保留過去的創痛記憶以及戰、逃、僵的反應。在觸碰或撫摸的時候,有時候會突然釋放或爆發出來。如果我們遇見這樣的情景,現在我們知道,不是觸碰造成我們的反應,而是身體有創傷的記憶。當我們不知道是創傷反應,或是創傷還沒有機會療癒,我們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停止觸碰」。現在我們知道這是身體創痛記憶的反應,我們能使用按摩或其他方式改變我們對觸碰的反應。 

五)  正念性探索

無論是跨越身體的創痛反應,或是您幸運地有良好的基因與原始編碼,我們可以同時進行的另一個步驟是探索自己身體的「性」感應。

首先,我們必須能夠達到完全純淨的觀察狀態,對於自己的身體,性器官,性慾,是全然接納,關懷,照顧,並且毫無批判。這境界本身就很可能是要花上好幾個月或好幾年的自我探索過程才能夠達到。

量子三毛從發現自己在性的方面有改善空間,逐步在黑暗中摸索到現在的境界,一共有13年。當然這期間同時進行的改善修飾的有許多方向。她認為,任何人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後,在各方面的自我探索與創建,至少會省下80%的冤枉路!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彼此對性的信念,跨越身體的創痛反應,並與伴侶一起探索彼此的觸碰、性愛迴路,共同創造更多的美滿觸碰與性愛的白彈珠經驗。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1. (下)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Jessica Kwok

上文提到,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當我們為雙方創造更多白彈珠,並減少黑彈珠,可以令親密關係更加幸福美滿。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幾種常見的「黑彈珠創造機制」:

一. 聚焦的慣性

習慣聚焦在負面的事情上。例:甲和乙一起旅行,甲一路上碎念「旅館服務不好,天氣不好,搭車不順利…」,沒注意到「沿途風景優美,餐廳氣氛良好,泳池沒太多人」。本來有潛力為雙方創造白彈珠的旅遊,變成雙方都一堆黑彈珠。

幸好,聚焦慣性是可以調整的。(方法請參見上文創造白彈珠的聚焦慣性」部分)

二. 思維和溝通習慣

批評、比較、指責和忽略對方感受等習慣,較容易創造黑彈珠。

下列為一些創造黑/白彈珠的思維和溝通習慣,供您在自我探索時參考。

創造黑/白彈珠的思維
黑彈珠白彈珠
評論與判斷觀察
推論、詮釋、診斷例:他很不爽地大力把門關上。
註:在個人詮釋下,事實與認知或會有差距。
像錄影機一樣形容事件例:他關門的時候發出很大的聲音。
 
策略需求
執著於要指定的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一種執念,會造成黑彈珠

例:我需要你陪我去郊外走走,因為有你陪伴我會覺得安全。
1)需求有普遍性(人人都有),如安全感、自主權、陪伴和歸屬感等2)沒有指定特定的人/事/行為/地點。
例:如果伴侶沒有時間陪我去郊外,我可以邀約友人陪我去郊外。
創造黑/白彈珠的溝通習慣
創造黑彈珠的溝通習慣創造白彈珠的溝通習慣
批評、比較(我的經驗比你的厲害)真誠地嘉許對方的言行,表達內心的正向感受。
命令句/「你應該做XX。」提出請求
插嘴 /把話題聚焦在自己身上專心聆聽、回應對方的說話、維護對方發言的權利
忽略對方的感受了解、同理對方的感受
表達不滿、抱怨、指責表達情緒感受與需求
情緒勒索的方式,恐嚇,或是不允許選擇。
例:

1)你要是不陪我去散步我就不理你。(恐嚇)
2)來,你跟我去郊外走走。(無選擇餘地)
表達需求的同時,給予對方選擇空間。

例:我想要去郊外走走,你願意陪伴我去嗎?

三. 情緒反應機制

人在互動的時候,不知自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表情,對方就突然情緒爆炸?對方的情緒地雷是什麼,在哪裡,我們感到莫名其妙,只知踩到的那一剎那,Boom!當雙方都有不愉快情緒反應,大家都獲得黑彈珠。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緒反應機制:

1. 創痛歷史反應

這些感受不少來自大腦過去體驗的編碼和思考上的反應。例如童年常常聽到指令型語言,感到憤怒失望,並在大腦編碼「我的想法完全不重要」。聽到伴侶使用指令型語言,就引發過去的創痛反應而感到爆怒,認為伴侶無視自己的想法。

2. 堆積效應

例:對伴侶同樣的行為(如遲到)有小小的不滿,長期堆積,到飽和的時候(如第二十次遲到),同樣的行為成為爆發點,引爆過去堆積的憤怒。

我們可以逐步重新編寫大腦編碼(從黑彈珠修改成為白彈珠編碼),以調整我們的情緒反應。有關修改大腦編碼的DIY方式,未來會陸續撰文分享。

四. 互動的時候產生誤解的狀況

從事件發生,到我們認知這件事的發生,中間有一個詮釋的步驟。我們的慣性思維有個濾鏡效應,常常參考過去的經驗和記憶,來詮釋當下所發生的事件,導致事實與主觀經驗有所差距,造成溝通上的誤解。


了解詮釋機制


每個人的主觀經驗都非常真實,但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體驗我們的主觀經驗。所以學習認知並且接受對方的主觀經驗,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有助增加對方的白彈珠。

如果我們因為對方的主觀經驗跟我們的不一樣,就說這是錯誤的,保證黑彈珠多多。

例子一:玉婷說:「這部電影好好看。」思誠說:「這部電影真難看。」兩人可以吵起來,爭執誰對誰錯(雙方獲得黑彈珠)。

例子二:
玉婷說:「這部電影好好看。」思誠說:「告訴我,你喜歡的是那些部分?」思誠願意認識玉婷的主觀經驗,打開心胸聆聽對方。玉婷會認為思誠重視自己的想法(白彈珠)。

思誠聆聽完畢之後說:「我並沒有特別喜歡這部電影,你會想知道為什麼嗎?」如果玉婷也能夠聆聽對方,並不加以批評,思誠也可獲得白彈珠。

聆聽、認知並接納對方的內在體驗,除了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對方、建立更深的連結感,也可為雙方創造許多白彈珠。

要是關係中的兩人都將自己的內在世界「白彈珠化」,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一定會神速展開。

註:擴展意識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覺察能力,很可能無法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詮釋機制。而提升覺察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做意識聚焦與擴展的練習,訓練出一定的「心思覺」空間與高度。有興趣了解,可以閱讀「駭客大腦,拿回創造生命的力量」一文。

幸福秘訣 1.(上)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Jessica Kwok

在熱戀期之後,一段親密關係能夠持續多久,兩人之間能有多恩愛呢?這既不是緣分或天命的職責,也不取決於愛情激素的效應,而是關係之中雙方互動的細膩學問。

根據社交心理學專家Daniel Goleman的研究,愛的感受來自這三個要素:

一)雙方的依附關係
二)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三)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這裏我們會集中談談如何建立美滿的「依附關係」,從而創造幸福而持久的親密關係。

依附關係

量子Sunny以「彈珠罐」的比喻來解說「依附關係」(已看過這個比喻的讀者可以略過)。我們與每個人互動時,內在都有個隱藏記錄儀,像是彈珠罐一樣。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在我們心中都有個專屬的彈珠罐。我們每次跟這個人互動時,每個感受良好的經驗,都會在罐內投下一粒白彈珠;反之,不舒服的經驗就會投下黑彈珠。彈珠罐是我們與一個人互動時,我們內在經驗的總值。

我們與伴侶的互動,長時期累積下來,如果罐裏的白色彈珠多於黑色彈珠,表示在我們的內在經驗裏,親密關係品質良好;反之則代表品質較差。品質的總值,是種隱約卻無法清晰確認的感覺。

在一段關係裏,如果其中一方長期累積許多不滿(黑彈珠保持高比率),只要一想到對方,腦神經網絡就會關聯到許多不愉快的經驗,那麼無論伴侶的條件有多好,他對伴侶的愛和連結感都會淡卻。如果雙方的白彈珠都維持在高比率,彼此在想到對方時,腦神經網絡所關聯到的都是美好的經驗和感受,就能維持雙方都滿意的甜蜜關係。

如何創造更多白彈珠,並減少雙方的黑彈珠,令親密關係更加幸福美滿?

一. 創造共享的白彈珠

最常見又最容易創造的白彈珠,就是探索雙方良好經驗的交集。例:

1)任何雙方都喜愛的活動(例如卡拉OK、散步和享受大自然等)

2)雙方都喜歡看某種類型的電影

3)共享某些特色的食物

4)閱讀討論某種書籍或知識內容,

5)旅遊時共同的喜好(例如郊外、古蹟、城市和商場等)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喜好與需求,並清晰地向對方表達,對方就能夠協助我們創造白彈珠。

二. 關顧對方的白彈珠

我們在照顧自己的白彈珠的同時,也照顧對方的白彈珠,就可以創造雙方都滿意的狀況,否則對方可能會獲得黑彈珠。例:玉婷與思誠是新婚夫妻,玉婷喜歡週末到郊外走走,希望思誠陪她去。思誠因為工作壓力大,週末想要睡晚一點,但玉婷堅持要思誠陪她去,思誠只好犧牲睡眠時間陪伴她。玉婷在思誠的陪伴下享受美食和美景,獲得了許多白彈珠,思誠卻可能因為犧牲了賴床的享受而不甘心,認為對方沒有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上,雖然風景很美麗,最後獲得了三個黑彈珠,一個白彈珠。

如果玉婷常常要求思誠做他不想做的事,思誠又為了某種原因犧牲自己的需求,玉婷可能獲得許多白彈珠,思誠卻累積了許多不滿(黑彈珠)。到最後,這段關係的連結感就會越來越薄弱,甚至決裂。玉婷可能會莫名其妙,自己的生活好像很幸福,怎麼突然會決裂?

如果玉婷能夠照顧思誠的需求,讓他賴床,自己先去郊外,思誠晚一點再來會合,這樣就兩全其美,兩人都可獲得滿滿的白彈珠。如果不能夠協調到雙方都滿意的情況,玉婷或許不一定要指定思誠的陪伴,而可以尋找友人的陪伴。這樣思誠就可開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玉婷也可以享受大自然和友人的陪伴。

要創造美滿的親密關係,「關照對方的選擇,不讓對方為自己做任何犧牲」可說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三. 創造白彈珠的聚焦慣性

調整我們的聚焦慣性,包括提升聚焦美好事物的能力(創造聚焦美好事物的腦神經網絡),感恩心態(感恩網絡)和欣賞他人的能力(欣賞網絡),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白彈珠。

量子三毛說:「我曾經因為『感恩與欣賞的腦神經網絡衰弱』,並且『只看到不好的,看不到好處』,加上大腦感受喜悅、滿足的細胞發展很遜,很少體驗到愉快的感覺,就認為當時伴侶很差勁,終於離婚。幸好,我們隨時可以開始發展腦細胞。」

根據美國「人際腦神經生物學家」的研究結論,嬰兒的大腦在發展情緒感受的時期,如果身邊的照顧者忽略了與嬰兒做情緒感受的互動,包括臉上的表情,說話的聲音,情緒的振動頻等,嬰兒的鏡像神經元沒有獲得回饋,就無法發展這些感受的腦細胞網絡,例如興奮、歡慶等。

所幸鏡像神經元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缺乏情緒感受細胞發展,可以使用網路影片照片,或請身邊的親友協助,刻意去呼應(共振)其他人或動物所表達的情感,應用鏡像神經元來喚醒主導情緒感受的腦細胞。這樣,我們就可以體驗更多的滿足感(白彈珠)。

下一篇文章,我們會一起來探討,如何減少為雙方創造黑彈珠。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駭客大腦,拿回創造生命的力量

靜不下來的心

你有注意過,當自己沒有在專心做某些事,或是專心在想什麼的時候,自己是不是會擔心些什麼?或是會不自覺的評論自己或八卦別人?是不是在靜下來的時候就胡思亂想?唯有打開電視,聽音樂,或玩電動,才能讓自己停止胡思亂想?有時候想到跟自己有不愉快經驗的人,是不是會一再重複想像如何去報復,或是幻想看到他們倒霉?

我記得我在20歲的時候,第一任男友因為有了另一個女友而跟我分手的時
候,我曾經無數次重複想著,要如何拿刀去捅爛他的摩托車輪胎。當時根本沒有想到這樣的想法很奇怪。現在回頭觀察,會覺得當時自己是被這些想法帶著走。😂將近四十年前的事,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覺得有趣。幸好中間這幾十年,我演化到完全不同的境界。不再跑報仇的故事了。

你會不會覺得好奇,為什麼這些想法好像無法控制?反而覺得像是我們被這些想法管控了?2005年我曾經在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英文版)裡讀到:當拜倫凱蒂躺在精神病院的地板上,一直重複思想,「我不值得睡在床上」,在她覺醒的那一剎那,她發覺:“We are not thinking. We are being thought.” 中文可以翻譯為:「不是我們在思想。 我們是被思想進入的」。如果我們能夠達到一個內心純淨的境界,專注在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我們會發現,我們不需要做些什麼,這些思想就會一直發生。為什麼這些想法會一直自動發生呢?

我從小到大,就是好奇寶寶。任何事都想要知道為什麼。如果遇見了不喜歡的狀況,就很希望獲得足夠的知識與工具來改變狀況。十多年的自我探索,成長,學習與療癒,我自己認為我獲得了許非常有價值的知識,歷練,經驗,工具以及改變生命的策略。如果不分享出來,讓大家可以應用我的知識與經驗來創造他們美好的生命,我自己會覺得這樣有點自私,感到過意不去,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以下的文章稍微冗長,但是我相信這些內容會是你這一生中,投資報酬率最高的20分鐘。


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那個像是跑馬燈一樣靜不下來的心,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腦神經生物學家發現,當每一個人在獨處,沒有聚焦任何特定的人事物的時候,如果使用電磁共振掃瞄這些人的大腦,幾乎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很類似的發電模式。這個發電的區域,橫跨了幾個大腦皮層的區域,腦神經生物學家將這個發電的腦神經系統稱為「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

大腦細胞發電,表示這些細胞所相關的功能,思想以及感受,正在發生,我們正在體驗這些功能,思想以及感受。

「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基本作用

(下列資料部分取材於維基百科)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大腦預設模式網絡在啟動的時候,通常我們的心思活動會包括以下幾類:

1)與自我有關:自己的人生記憶
對於自我的特徵與描述
反映自己的情緒狀態
自我價值定位與批判
對自己的態度

2)與他人有關:評斷他人的對錯,好壞,應該不應該一類的道德判斷,評估,分類等。
顧慮他人有什麼需求,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了解他人的情緒,與感同身受的作用。

3)回憶過去:回溯陳年往事,過去事件的細節記憶
對於過去經驗的評判,滿意或不滿,
事情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

4)預想未來:
擔心憂慮
展望與計畫

5)經驗理解:
對於生命中人事物,做關連性的思考,推測,評斷,理解
記得並了解故事的描述

預設模式網絡在被動的休息狀態與放空時會啟動,人在放空時通常就會想到他人或自己、回憶過去與放眼未來。腦波圖的研究顯示,預設模式網絡在人結束手上工作的當下就會立刻開始活躍。

根據研究發現,當人在看電視電影、聽故事時,他們的預設模式網路會高度地與其它網路交互作用。當人不了解故事的內容時,預設模式網路就不會開始交互作用,也就是本網路與故事的理解與故事的記憶呈現高度的相關。

(維基百科內容到此為止)

DMN詳細解說

我個人認為,光是閱讀以上提及「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DMN」的基本定義,我們或許不會主動地去聯想,究竟這些心理活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希望可以根據我個人觀察自己與他人的經驗提出來當作案例,讓您可以對自己的DMN有一些反思的頭緒。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以及國外社會心裡學家,腦神經生物學家的歸納,我們的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可以歸納成下列幾種形式:我們的大腦並不是單一選項,而是眾多選項都可能同時存在。

缺乏覺察空間的DMN
野蠻的DMN
消耗性DMN
滋養性DMN


缺乏覺察空間的DMN

我的案例:

我第一次結婚是26歲。當時先生的工作是美國國內地區性航空公司的副駕駛飛行員。他每次工作一出門就是三到四天,每天的航線會飛幾個不同的定點,晚上也會在不同的城市過夜。根據飛機不同的載客數量,飛行小組會有主駕駛,副駕駛,還有一到三位的空服員。有一次他跟我提到,晚上跟空服員去吃宵夜。當時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心的我,就開始時時擔心,他會愛上美麗的空服員。我記得有些時候,我會胡思亂想,當時的我,相信自己所想的,所擔心的情景。有時候他下班回來我會跟他吵架。

當時的我,完全沒有覺察自己思想的空間。大腦裡面跑什麼樣故事,我的情緒感受就跟著這些故事跑。像這樣「相信自己所胡思亂想的故事」的狀況,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狀況。

案例1:

威銘(假名)的工作是個體經營的公關,年齡五十出頭。工作上的待人處事與人事管理的工作能力都還算有水準。個人的人際關係,常常因為胡思亂想地猜測他人的動機而感到慌張或害怕,並且沒有能力分辨大腦DMN所撰寫的故事是否真實。路人對他多看一眼,或是和善的搭訕,也會造成他感到緊張害怕,想要趕快逃走。他沒有什麼長期的朋友,也沒有辦法有親密關係。臉書的朋友,也是一言不合就刪。

案例2:

裕忠(假名)是一位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將近四十歲。他的中英文程度非常好,可以做翻譯的工作。家裡附近的鄰居如果對他微笑,他會認為別人對他有不懷好意的企圖。鄰居如果沒有表情地看他,他又會認為別人憎恨他。裕忠對於腦中浮現的想法,完全沒有覺察,質疑,以及反思的空間。

案例3:

羅寧(假名)是一位28歲,在一個親密關係裡的女性。原本在進入這個關係之前,男友與自己是一大群共同朋友裡認識的友人。這群共同朋友有男有女,有些也有年齡的間距。原本大家都是朋友,互相照應關懷。在開始與男友固定交往之後,羅寧開始擔心這些朋友會介入,或者破壞他們的感情,或是擔心男友對這群朋友之中的其他女性會產生好感而離開她。因為自己DMN的擔心與猜忌而有了這些想法,卻無法對自己的想法質疑,也沒有能力去求證,她就開始逐漸遠離這些朋友,並且對男友表達她的擔心,希望男友不要繼續跟其他的朋友來往。


創造內在空間的優點

缺乏覺察空間的DMN,除了會造成我們自己的困擾,讓我們無法享受有連結感的人際,家庭與親密關係,也會造成關懷愛護我們的人的困擾。幸好我們的腦細胞有很高的可塑性,透過正念以及覺知覺察的練習,我們能夠:

1)增加我們的內在「心思覺」的空間。心=感受,思=想法,覺=覺知覺察覺醒的「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自己地雷被觸發時的情緒反應降低,甚至有選擇空間。當我們與人互動的時候,也會發現我們對對方的言行舉止的詮釋過程,有一些覺知與做選擇的空間。

2)對DMN自動跑出的故事有做分析,詮釋,與選擇的空間。考量這些故事是否值得我們相信,我們對這些自動發生的想法可以如何看待,考量是否有不良童年經驗需要療癒等。

3)未來甚至可以有能力去修改我們的「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DMN」,讓DMN自動跑出滋養與愉悅的內容。

4)以上步驟的結果,是逐漸提升自己的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與社交商 Social Intelligence。

  • 情商:個人內在世界裏,極具關鍵性,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創造良好人際關係的潛力。
  • 社交商:與人互動時,創造良好關係的能力,例如覺知他人的需求,同理心,聆聽,情緒共振能力,以及創造親近感的表達等。

5)當我們的情商與社交商提升,我們就有機會創造幸福愉快的生活與良好的人際,親子,伴侶關係。

所以創造內在空間,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基本環節,其重要性跟知道如何咀嚼吞嚥,如何走路,如何清洗自己不相上下。

要創造內在的覺察以及思考空間,我們會需要花時間練習大腦的意識聚焦功能,並且必須持之以恆,才能夠在大腦裡創造出有持續效果的大腦迴路。三到六個月之內,你會發現自己可以覺察並且有做選擇的能力。意識聚焦,在腦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是發展健全的神經系統,讓我們的大腦與身體功能以及各個不同部位的神經,有清晰的溝通與連結效果。


創造內在空間的意識聚焦練習

以下意識聚焦練習,基本上是讓我們的意識,心思覺,與身體有整合性的認知與連結;也具有整合全腦全身神經細胞的功能。以下條列出我們的意識可以聚焦的選擇。我們建議練習10-20分鐘,並不表示你必須在這段時間裡練習完所有的選擇。而是在每一個選項,花足夠的時間去聚焦與體驗。基本上,10-20分鐘您可能只能聚焦一個選項,也可能連一個選項都做不完。例如聚焦身體的肌肉,骨骼,內臟,我們可能會需要先找解剖圖,建立一個視覺印象,我們才能開始在身體裡面找到我們要聚焦的區域。(建立大腦跟這些區域的神經系統連結。)在此條列選項裡,有些可能練習非常容易,有些可能非常的困難,會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不過我有好消息,很難做到的練習,只是表示這些腦神經網絡發展有待進步。持之以恆,就會越來越容易越簡單。我們的全腦全身神經系統就發展的越完整。

每天至少花10-20分鐘練習聚焦下列:

1)五官運作時身體的細膩感受,呼吸,吞嚥,味覺,嗅覺,觸覺,聽覺
2)身體內部:肌肉,骨骼,內臟,與氣的循環
3)以完全接納並且不批判地態度體驗情緒感受,以及情緒感受在身體裡面的感覺
4)觀察心理活動思緒的進進出出,完全安靜不做任何的評論與價值批判
5)聚焦在身體之外的空間,或附近的物品的振動頻率(室內,戶外,以及大自然環境中練習,都會有不同的效果)
6)自己與人之間的間距,能量的交流與連結

在靜心的過程,如果心思跑掉了,溫柔地把心思帶回一個五官的感受,再重新開始。您可以自行挑選不同的聚焦,創造自己的版本。

每天至少10-20分鐘,不需要很安靜的地方也可以做這些練習。例如搭公車或捷運的時候,都可以練習。上班中間的休息時間,做這些練習其實會幫助我們減壓。如果有更多的時間,每天可以做到一小時以上,效果會更顯著。

練習 1 跟練習 2,睡覺前躺在床上練習,有協助入眠的效果。

意識聚焦練習另外有一些前人分享良好的副作用:

  • 發現思考能力增加
  • 思緒比以前明晰
  • 脾氣變好(以前要忍的地方發現變得完全不在意)
  • 反應變得靈敏
  • 身體健康進步

在此我們僅是簡單地提出訓練的方式,相信有心於自我創建或自我挑戰的讀者們已經會選擇開始練習。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整理出數個不同版本的「意識之花的引導靜心」,協助您改善您的DMN。敬請期待!

我們必須先發展出一點點的內在空間,才有能力來觀察自己的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所輸出的思想是屬於下列哪一些類型。有些人會用「小聲音」來形容這些思想。

野蠻的DMN

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表達任何的羞辱,貶低,鄙視,厭惡,憎恨,仇恨,怨恨報復,都是屬於野蠻型的DMN,帶著暴力與攻擊的態度,如果是對著自己,可以算是一種自我心理虐待。下列是一些常見野蠻小聲音的例子:

1)你他媽的算哪根蔥?我他媽的算哪根蔥?
2)你憑什麼?憑什麼?憑什麼?我憑什麼?
3)我不會原諒你。(怨恨)你不值得原諒!
4)你以為我吃飽沒事做嗎?
5)我看你還是去死了算了!我還是去死了算了!
6)這麼丟人現眼!
7)你還要不要臉呀?
8)你給我滾出去,永遠都別回來!
9)你怎麼這麼沒水準?我很沒水準!
10)那麼差勁!什麼都不會!
11)沒有人會歡迎你的!沒有人會歡迎我的!
12)沒有人會喜歡你的!沒有人會喜歡我的!
13)你根本不值得人愛!我不值得人愛!
14)唉呦。很厲害嘛你。(挖苦或揶瑜)
15)你永遠都不可能成功的!我永遠都不可能成功的!
16)我不可能做得好的!
17)你令我感到噁心!
18)我還是放棄好了!
19)你永遠比不上別人!我永遠比不上別人!
20)你應該感到羞恥!我的存有是丟臉的!

我自己是視覺型的人,年輕的時候,我的DMN常常展現出視覺效果的故事,例如想像如何以行為去羞辱我不喜歡的人,或是去報仇。還有一些是觀想他們很倒霉的發生一些令他們很不開心的事。 例如走路撞到牆,或是跌倒。我的DMN曾經是非常野蠻的。現在的自己,已經成功地馴服野蠻的DMN,能夠享受靜下來的時間與空間。

消耗型的DMN

當我們的思想經常出現恐懼,擔心,恐慌,羞恥,膽怯,責怪,自責,懊悔,或是常常批評責怪自己做了什麼是不應該的,雖然沒有像是「野蠻的DMN」一樣充滿暴力與虐待的小聲音,但是這些想法對於我們的生命力(能量)來說,是處在常態性的消耗狀態,也就是我們會感到很無力,缺乏動力,生命奄奄一息,毫無生氣。甚至感到無望或絕望。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好像沒有存在的意義或價值。好像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不對勁,但是卻也不知道要怎麼辦。

這是一個令人感傷的狀態。我記得我在讀小學跟初中的時候,讀的是私立學校。因為閱讀障礙而功課不太好,又是因為在私立學校,升學競爭壓力非常高,懲罰與體罰是常見的激勵方式。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讀書,但是又不是讀自己喜歡讀的科目,而是為了爸媽的期望而讀。生命裡充滿了毫無選擇的無奈,也覺得活著跟死了好像沒有什麼差別。現在的我,回頭看當時的狀態,還是感到些許感傷與嘆息。我不會希望任何人去體驗那種感受。

另外一種常見的消耗型DMN,是一直聚焦自己不滿的人事物或狀況,彷彿這世界沒有一件事是讓自己滿意的,生命充滿了苦楚。這樣的慣性思維,乍看之下只是充滿了苦楚。長時期下來,你會發現,我們生命中好像沒有任何人值得我們信任,值得我們保留,因為我們一再的去重新發電並且擴大我們「感到不滿不愉快」的腦神經迴路。而事實可能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可以覺察「優點,美好,欣賞,感恩,價值與意義」的腦神經迴路,也就是說,我們失去這些創造快樂幸福與喜悅感的能力。

我很坦誠地告訴您,這樣的日子我過了將近四十年。現在回頭看,感到無限感激天賜的機緣讓我走出來。

或許你會希望知道,消耗型的DMN是否有機會轉型?當然有。我會推薦從對於現狀的不滿,找到憤怒。當然我不是建議您去發洩憤怒,也不是去對讓你不開心的人發脾氣,而是從內在身體的感受著手,容許自己對於現狀有憤怒與不滿的感覺,然後把憤怒導向改變現狀的動力。詳細內容請閱讀「憤怒的生命力」一文。

當我們在生命裏找到改變現狀的動力,我們才能夠應用這個動力開始策劃未來,策劃我們想要看到的轉變。或許我們沒有辦法自己做到完全的改變,但是當我們真心要改變的時候,能夠協助我們的人總是會機緣巧合的出現。

每一個人所面對的DMN慣性模式多少都有不同,請恕我無法提出一個大家都通用的方案。

滋養型的DMN

當我們DMN所自動發生的想法,

1)對自己或他人充滿了溫柔,寬容,關懷,同理,照顧,愛護,尊重
2)當我們環繞著過去的思想,泉湧的是感恩,滿足,欣賞,意義,價值,以及美麗的回憶
3)對於未來的觀想與策劃是充滿了希望以及與活力的

我們的DMN開始替我們的生命產生滋養的效果。生命會順流,容易,圓滿,並且充滿喜悅。

你相信當我們在靜下來胡思亂想的時候,有可能是讓自己感到愉悅並且享受的嗎?這不但是有可能,並且是做得到的。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牽涉到大腦全盤的重新修改,創造新的思想與感受迴路,讓舊有的迴路逐漸瓦解。

你記得在幼稚園的時候,第一次拿起鉛筆,到認識數千個中文字,可以寫出文章?我們第一次學習ABC,到可以使用英文與人交談,或是閱讀英文書,甚至以英文寫作,這中間我們花了多少年的時間,建立多少腦神經網絡?幸好,修改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比學中文,或英文要簡單許多。如果我們使用相同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有策略的來訓練並且擴展滋養型的DMN,以及其他相關的正向大腦迴路,三到五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擁有一個讓自己充滿喜悅與享受的大腦。


DMN自我檢視

如果你學過使用肌肉測試,歡迎您把上述三種模式拿來檢試自己的DMN,找到自己目前DMN的狀況。也讓我們在自我探索與創建的路上,有數據可以做前後的比對。我們的目標,是要療癒野蠻的DMN,降低消耗型的DMN,擴展滋養型的DMN。未來展望三個模式加起來總數值是100%。我認為最合適的目標是:
野蠻的DMN: 0 %
消耗型DMN:10-20%
滋養型DMN:80-90%

以下三個模式加起來總數值是100%

  • 目前DMN狀況:100%
  • 野蠻的DMN: ————%
  • 消耗型DMN:————%
  • 滋養型DMN:————%
  • 對於生命總值的幸福喜悅感:由 0(漠然無趣)- 10(幸福美滿)選擇一個代表您現在生命狀況的指數。
  • 對於生命總值的滿意感:由 0(極度失望)- 10(非常滿意)選擇一個代表您現在生命狀況的指數。

把這個數據寫在一張紙上,或是在您的日誌裡,標上日期。在您接受自我探索與自我創建一年或兩年後,再來比對前後的差距。相信您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Ps,我個人的看法,我們不能完全沒有消耗型的DMN,因為每一個情緒感受都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只是我們要學會在該質疑的時候質疑,該選擇不要去相信自動發生的故事的時候,選擇不去相信。畢竟這些跟著人類數萬年的基本情緒是具有協助我們生存的價值,並且在高低起伏的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美好。


DMN的形成來源

我相信您一定對於「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的來源感到相當好奇。目前我所收集以及觀察到的有四個來源:

1)根據表徵遺傳學家的觀察,他們相信大腦預設網絡包括基因遺傳下來的家族思考模式。
2)腦神經生物學家在四十年的追蹤採訪研究裏也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從身邊的照顧者,複製了很多言行舉止,思想態度以及感受情緒。這些複製吸收的內容,成為了我們的內隱性記憶,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有意識地回溯它們的來源。
3)根據我多年來做心靈諮商的經驗所獲得的結論,我認為嬰兒在胚胎時期,在母親腹中會複製母親懷胎時期的思想,記憶,以及情緒感受。

4)當我們漫無目的地看電視電影節目或聽故事,部分的故事情節會編寫在我們的「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裏。

這代表著,我們的大腦,從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設定基本操作模式。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無意識的聽故事以及電視電影在微調我們的基本操作模式。


腦細胞可塑性高,生命是充滿希望的

你是不是擔心,自己的靜下來時的胡思亂想是自己無法忍受的,以後要怎麼辦?先不要急著責怪爸媽跟祖先。讓我給你一個比喻,假設你買了一個去年版的折扣福利手機。開機之後,發現它原廠設定的操作系統版本有點過期了,我們怎麼辦?是不是下載一個新版本的操作系統,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沒錯!我們的大腦預設模式網絡就像是手機的操作系統,可以接受更新。如果你擁有這手機三年,這個手機可能會經過8-10次的操作系統更新。

當我們覺察到我們想要改變的模式,等於是我們開始策劃操作系統的更新。當我們更新到某個程度,你會覺得像是購買了新的手機,整個硬體完全有了新的功能與新的設計。

現在我們既然瞭解我們原有的任何思考模式與感受模式都是可以修改的,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我想要達到的是什麼樣子的境界。我希望可以愛自己跟接納自己嗎?我希望我大腦自動跑的念頭,是不滿,憤怒,批判,貶低,醜陋,怨恨嗎?還是希望自己可以時時感到滿足,喜悅?


腦細胞的可塑性

鏡像神經元

科學家近三十年來實驗與觀察的結論,許多動物有鏡像神經元呼應反應的現象,尤其是靈長目(人類與猿類)特別明顯。鏡像神經元呼應反應的現象包括:1)感受與情緒    2)表情    3)肢體的模仿

根據美國「人際腦神經生物學家」的研究結論,嬰兒的大腦在發展情緒感受的時期,如果身邊的照顧者忽略了與嬰兒做情緒感受的互動,包括臉上的表情,說話的聲音,情緒的振動頻等,嬰兒的鏡像神經元沒有獲得回饋,就無法發展這些感受的腦細胞網絡。導致成長後的孩子(或成人)無法辨識情緒感受,或是沒有情緒感受(面癱)。所幸鏡像神經元並不會消失,所以我們如果覺察到自己有缺乏情緒感受細胞發展的狀況,我們可以隨時開始發展,使用網路影片照片,或是請身邊的親友幫忙,應用鏡像神經元來喚醒主導情緒感受的腦細胞。然後再多應用這些腦細胞,創造強大的腦神經網絡,我們就會擁有偵測或感受某特定感受的能力。例如興奮感,歡慶,喜悅,滿足。

腦神經連線網絡

腦神經科學家常說:「一起發電的腦細胞會接在一起;接在一起的腦細胞會一起發電。」(Brain 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brain cells that are wired together, fire together. )例如:一個孩子每次到麥當勞吃飯的時候,爸媽總是陪伴他玩得很開心,成長後他每次到麥當勞,就會有一點莫名的喜悅反應。開心喜悅感受神經元的突觸(神經元與神經元或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接頭),連上麥當勞的漢堡,以及現場的建築的記憶腦細胞。當他到麥當勞的時候,記憶細胞會帶著突觸連結的開心喜悅感受的細胞群一起發電。

利用這個腦神經網絡的效應,我們可以利用觀想,自我對話,以及其他種種不同的方式,回到過去的創痛點,圓滿當時的創痛,做策略性的大腦編碼,讓我們有徹底的療癒與轉變。


修改預設模式網絡推薦的的基本方向:

1) 提升內在覺察空間與自我覺察能力,我們才能夠覺察到自己DMN所跑的慣性模式。如果希望修改調整自己的操作系統,我們也需要知道下列幾點,才能夠進而針對這個狀態做更新。(a)什麼地方是我們自己不喜歡的,(b)當我們感到不舒服,究竟是什麼感受?是生氣,不滿意,丟臉,羞恥,還是擔心,憂慮。(c)我們希望可以修改調整的是那些?(d)希望朝什麼方向修改調整?

開始能夠靜下來觀察我們自己頭腦的預設網路、頭腦裡面的小聲音,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目前我們正在發展意識之花靜心冥想的練習,後續會分享給讀者。透過意識之花的練習,我們能夠全面的發展覺察能力,創造一個更大的空間包容一切在我們頭腦當中的活動。

2)當我們身體情緒感受的清晰度提升之後, 針對我們所發現希望修改的DMN或者小聲音,我們推薦您開始以溫暖關愛的方式進行自我對話。小聲音,不舒適的感受,或是憤世嫉俗的態度,通常代表了預設模式網絡背後隱藏著一些過去的創痛經驗,等待我們發掘,安撫,療癒。

透過自我對話以及內在角色扮演,我們或許可以理解我們預設網絡形成的相關創痛,以及其代表的未圓滿需求和感受。我們也許能夠安撫這個消耗生命能量的DMN,將它轉化成為我們的動能。實際的操作方法我們後續會有更深入的說明跟介紹。

3)自我對話與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發現來自於上述四種來源的創痛或不良經驗,他們會需要透過種種步驟來達到圓滿或療癒的效果。由於每一個案例都有不同的需求,也有可能需要不同的療癒步驟,請恕我們無法提出一個大家皆可使用的方案。

4)想要創造我們希望的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DMN),我們會需要創立新的腦神經連線網絡。如何創立新的腦神經連線網絡呢?我們訓練自己的大腦去學習並且建立新的正向迴路:聚焦在感恩、欣賞、美好、舒適、滿足、滿意、有價值、興奮、喜悅、關懷等狀態,不但透過不斷重覆、理性邏輯上去學習這些狀態,同時也讓自己在情感面能夠好好感受感覺這些狀態在身體的反應。慢慢地我們的DMN就會開始自動應用這些新的良好感受的網絡,也就是說,我們提高了自己享受美好與體驗正向感受的能力;我們創建了良好的內在世界。

5)當我們的DMN發展出內在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溫柔,寬容,關懷,同理,照顧,愛護,尊重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互動的時候,這些特質也會逐漸地展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的人際關係會更自然融洽,鞏固連結感與歸屬感。

6)根據上述有關鏡像神經元的理論,我們可以重新建立或鞏固正向感受的腦神經網絡 neural network:例如興奮,喜悅,雀躍,美感,欣賞等。例如,我們可以很明顯的覺察到,每個人的笑點高低不同,而且有時候差距很明顯。笑點高的人表示喜悅的腦細胞發展有缺失。笑點低的人,表示喜悅的腦神經網絡發展很強大。所幸鏡像神經元並沒有消失,所以我們可以尋找或創造機會(例如從YouTube找歡笑的影片,練習去感受他們的歡笑,跟著他們一起笑),讓我們共振這些感受,並且重複練習,鞏固神經網絡。

7)發展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Care Circuit:以關懷與照顧他人為核心出發點,對他人提出貢獻,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自我存在價值與意義。當我們看到受自己照顧的人獲得收穫,或是感到滿足,我們也會有欣慰的滿足感。自願樂意主動付出 的照顧,對方在樂意接受的狀況 下,雙方都會獲得快樂,喜悅,以及更深層的連結感 。

註:有關科學家現在已經觀察到的人類腦神經感受與動力迴路(circuits),未來將會另外撰文詳細說明。

從今天開始,步向寧靜喜悅的內在世界

希望您從上列的內容獲得許多禮物。也希望您了解,您有力量改變您的生命。從今天開始,如果您開始應用這裡所提供的基本練習,我保證您的生命將會逐漸步向美好。

以上所分享的內容來自於累積下列:1)我個人十多年來靈性成長與諮商的經驗,形而上學的知識經驗。2)最近5年多來面對自己眾多的童年創痛經驗,以及療癒祖先遺傳的創痛經驗(表徵遺傳學),研讀眾多國外學者專家的專業經驗知識,包括人際腦神經生物學,社會心理研究,非暴力溝通以及心頻共振語言,家族排列,九型人格平衡,生物人類學等。3)以及兩年半來與宇宙說啥團隊團員互動觀察與協助療癒的經驗

我了解華人歷史以及社會慣性,知道我們大多數人的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都是呈現紊亂的狀況。我既然能夠克服我大腦原有的痛苦模式,創造出幸福喜悅的生命,並且也協助團員大幅度的改善他們的內在世界與人際關係。我非常希望可以對眾生也有所貢獻。

我們的使命是提供知識,療癒工具與理念,協助每一個有意願的人,擁有「創造寧靜喜悅的內在世界,和諧高聯結感的人際關係,以及幸福美滿的伴侶關係」的能力。並且協助參與者建立互相激勵與支持成長的心靈部落。

我們將會籌劃免費的引導式靜心影片,協助您找到寧靜的心。未來也會線上講座以及實體工作坊,設立「生命大學」與「幸福研究所」。如果您希望可以獲得免費贈品以及其他訊息,歡迎您在本文下方訂購電子報。


本文作者(以及著作群)吸收並靈活應用下列國外專家理念與著作內容:
Sarah Peyton, Beatrice Beebe, Daniel Seigel, Daniel Goleman, Jakk Panksepp, Joe Dispenza, Bruce Lipton, Paul Ekman, Brene Brown, Marshall Rosenberg。

協作:Sylvia Chen,陳巧蘋。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憤怒的生命力

所有的情緒感受帶動身體的能量,所以都是充滿了生命力的。情緒的高低起伏,讓我們在生命裡有多采多姿,不同口味的體驗。他們的能量在經絡裏運行,讓我們的氣血更有力。

或許有人會說,「憤怒」具有太多的破壞性了,「憤怒」不是好東西!我們不可以憤怒。

憤怒像是汽油,如果我們到處噴灑汽油,有人點一根火柴,我們將會有一場不可收拾的大火。但是如果我們把汽油放在引擎裡,它可以帶我們向前走。

Scilla Elworthy

讓我來為你分析一下多年來我觀察體驗自己,認識的人,以及個案,並且比照心理學於腦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憤怒」。

對於憤怒,我個人的經驗與美國心理諮商師Andrea Brandt 四十年的諮商經驗結論相同:(Andrea Brandt 為‘Mindful Anger 正念憤怒’ 一書之作者)

憤怒通常背黑鍋,是因為我們對於憤怒的表達,或是我們經驗裡面其他人對憤怒的表達讓我們敬而遠之。尤其是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我們目睹親人因為憤怒而互相傷害,或是自己曾經在別人表達憤怒的時候莫名其妙地遭殃,我們可能會在潛意識裡立下誓約,「我絕對不可以憤怒」。

憤怒的流程

憤怒的流程如下:


1)觸發:事件發生我們感到不滿或無法接受

2)線索:或許我們在憤怒的時候身體緊繃,手指抓緊,或許我們會來回走動感到不安,或許一直有很多凌凌亂亂的想法「事情不應該這樣!」或「某某人不應該這樣」等等,認證我們的憤怒。

3)衝動:使身體裡面一種能量醞釀與動態。如果一個人沒有習慣去觀察身體的感受,這個過程很不容易觀察得到。

4)憤怒:然後我們開始感到內在像是冒火一般,感受到憤怒。

5)行為:從憤怒到行為,這中間「如果我們可以覺察到空間」(註),就可以有機會,做有意識的抉擇,要如何反應。

當然,這裡提到的,對某些人來說,很可能是一剎那之間,五個步驟在半秒鐘之內全部發生,完全無法覺察。有些人,在這樣的流程,可以覺察到憤怒的醞釀,卻無法做選擇。也有些人,卡在線索的地方,某種特定的故事一直在腦海裡重複播放。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常態反應。

畢竟我們從小到大,只有讀書背公式,學習一般社會認可的知識與技能,卻沒有人教過我們,思想,感受與情緒是需要去認知,體驗,辨識,決策,與管理的。所以我們都缺乏練習。前兩段提到的覺察空間,也是透過練習可以發展出來的。一般來說,正念練習,意識聚焦練習,可以逐漸提高我們從「觸發」到「行為」之間的覺察與決擇空間,這就是所謂的「情商」。我們正在籌劃一系列的「意識之花」引導式靜心,希望在不久的未來可以提供給讀者使用,讓如者們可以輕鬆容易地提高情商。敬請期待。

從科學的角度理解「憤怒」

腦神經生物學近二十年來發展神速,在美國有許多科學家有突破性的發現。Jakk Panksepp,腦神經科學家兼心理學家,一生投入研究情緒的腦神經機械架構。他多年實驗所觀察到的結論,人類有七個腦神經迴路系統,每個迴路系統有特定的「需求,渴望與價值體系」,「情緒感受」,以及其「驅動力」等功能。目前其他腦神經科學家繼續他的研究,認為可以觀察得到的有八個腦神經迴路系統。

Jakk Panksepp 歸納出的「憤怒迴路」,相關的需求與價值如下:

主導:我們有選擇的決定,自主權。

倡導:熱誠與熱衷地投入某種特有價值或意義的目標,願意要去保護,維護,或支持的。

效率:事情的成效

宗旨:生命中所認定,某種意義的標的。例如某些人認為「女人的目的是傳宗接代」(上述舉例並不表示我認同)。我個人認為「我存在的目的是使用我的專長區域服務人類」。

存在價值與重要性(mattering):通常可以解釋成為「在他人的眼裡有沒有某種認定的價值或重要性」,也可以解釋為「有看在眼裡」或是「在乎」「有所謂」。例如,父母親告訴小孩「小孩不懂不要亂說話」,所以小孩的好奇心,求知慾,或是發表權,在父母親的眼裡,小孩可能認為是「沒有沒有存在價值,意義,或重要性」。因為多數華人對於遇見這樣的狀況雖然會感到不滿,但是因為這個「matter」的概念在華人社會尚未具象化,所以我還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翻譯。如果讓我創造一個新的詞,或許我會採用「碼特」採取音譯加意譯,「碼」為籌碼,某種尺度的衡量。「特」為特別,特殊的存有地位。也就是,在別人的眼中有沒有「經過衡量之後有價值的定位」

尊重:對等地位的對待態度。

自由:不受限制或管轄,做選擇的空間。

以上提到「憤怒迴路」的相關需求與價值,其實每一項多少都有互相關聯。當我們上列的需求與價值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理所當然地會感到憤怒。

憤怒迴路所主導的相關感受情緒,除了憤怒本身之外,低程度的憤怒有「不爽,不悅,瞧不起,輕蔑」,中程度的感受「生氣,很幹,暴跳如雷」,高程度的感受「暴怒,仇恨,怨恨」。

所以如果您日常生活中有感到憤怒,推薦您把這篇文章拿出來反思,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看,自己是什麼需求或價值受到了威脅。

壓抑是最差勁的選項

有些人因為對憤怒感到不知所措,選擇壓抑。讓我告訴你壓抑的後果是什麼。

小事不爽的時候不做任何事,想說能忍就忍吧!後果是積壓的不爽,越堆越高,到最後就是一根稻草壓斷駱駝的背。當我們堆積到飽和的時候,一件小事會讓我們大爆發,有時候就是我們親近的人倒霉遭殃。

長期的壓抑,能量會堆積在身體裡面,展現出來的就是疼痛(肌肉筋骨)與疾病(透過經絡運行之後積壓在不同的內臟器官)。尤其程度越高的憤怒,病情就越加嚴重。

常常壓抑憤怒的人,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雷同的特徵,就是生命缺乏動力。缺乏決策力,放棄自主權,不會主動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生命缺乏動力,或許您可以開始觀察自己是不是對憤怒有批判或是鄙視,或是認為自己不生氣是很清高的事。

憤怒為動力之母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既然我們的某種需求或價值受到了威脅,我們要把這個憤怒導向破壞的行為,還是導向另一種驅動力(motivation)呢?我們是要對人發飆?還是要改變現狀?改變現狀可以使用什麼樣的策略呢?要如何才能夠有最高的效率與最低的損傷呢?我們可以如何把憤怒的力量轉換成為充滿創造與創新的生命力呢?這就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地方。慎選之!

例外

如果你發現你的暴怒是毫無理由的爆發,並且是無法控制的立即反應,我們可能面對的是某種過去的創痛反應。我將會在未來的文章討論。

做自己的生命英雄

話說你心目中,「英雄」這個名詞,讓你聯想到誰?

我的第二任先生,超級喜歡動漫英雄,還有特別喜歡收集電影故事的英雄玩偶。跟他在一起的十年,我也迷上了英雄動漫,以及英雄電影。最早期的是超人,蝙蝠俠。再繼續回想,原來自己小時候1960-1970年代,也受了許多電視影集的洗禮。當時有蝙蝠俠,青蜂俠,綠巨人,神力女超人等等,都是我很喜歡看的電視節目。

英雄主角的節目,總是對我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有時候我自己也很好奇,究竟是什麼特色這麼吸引我呢? Continue reading “做自己的生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