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詞解說

二十來年的不斷的應用歐美英文的資料(很多我閱讀與使用的資料是英文的,尚未翻譯成中文),我也發現華人與西方(歐美)世界,在語言上與我們所認知的英文,以及思想概念上,常常有觀察到有很細膩的差距。在某些地方有時候也有很明顯的差距。我希望在表達我想要分享的內容的時候,用詞上讀者跟我有明確的共識,以及同步的思考,所以我要在這裡建立一些基本用詞的定義。

也或許是我長期旅居在國外,我的中文退化很多,遣詞用字程度比較差,也希望大家諒解。


Mind 心神-心思覺的空間

西方人使用Mind這個字。一般中文是翻譯為「心神」。mind 很像是一個很大的空間,這空間包涵任何心理活動與心智活動。心理活動包括感受(尚未發展成為向外表達的情緒),思想,感想,觀察,以及覺知,覺察,覺醒,覺悟,的「覺」。心智活動包括思考,邏輯分析,推論,計算等等活動。常用語:What’s on your mind? 表示,你的心思覺的空間裡面在run(跑)什麼?

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沒有刻意聚焦任何事物,有些人會說自己靜下來的時候就是胡思亂想,跟這下一個名詞「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有很大的交集。這也是屬於mind的一部分。


DMN 腦神經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腦神經生物學家發現,當一個人在獨處,沒有聚焦任何特定的人事物的時候,這樣的狀態中,使用電磁共振掃瞄這個人的大腦,大腦裡面發電的細胞網絡,幾乎每個人都有很類似的發電模式。這個發電的區域,橫跨了幾個大腦皮層的區域,腦神經生物學家將這個發電的腦神經系統成為「大腦預設模式網絡」。如果你常常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必須聽音樂,打電動,沒有辦法一個人靜下來,或是靜下來的胡思亂想讓自己覺得不舒服,表示我們的腦神經預設網絡的慣性自動發生的思路,有修改的空間。

「大腦預設模式網絡」的心理活動形式,是根據我們從胚胎時期開,大腦在發展成長時期所錄製,拷貝,複製,體驗的感受之後所撰寫的編碼。根據表徵遺傳學家的觀察,他們相信大腦預設網絡也包括基因遺傳下來的家族思考模式。腦神經生物學家在四十年的追蹤採訪研究裏也發現,嬰兒時期孩子從身邊照顧他的人複製了很多言行舉止思想與態度,造成裡孩童的內隱性記憶。根據我多年來做心靈諮商的經驗所做的結論,我認為嬰兒在胚胎時期,在母親腹中也複製母親一切的思想與情緒感受。

如果我們能夠達到一個內心純淨的境界,專注在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的,我們會發現,思想是自動發生,我們不需要做些什麼,這些思想就會一直發生。我曾經在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裡讀到過,「不是我們在想. 我們是被思想展示的」一類的話。英文是:We are not thinking.  We are being thought. 在我自己練習觀察一陣子之後,發現的確是事實。思想就是自己一直跑進來。

「預設模式網絡」有數個不同的作用:(下列資料部分取材於維基百科)

「自我認知」的神經系統基礎:

  • 自我的資訊:與自我相關的人生記憶
  • 自我的參考:對於自我的特徵與描述
  • 自我的情緒:反映出自我的情緒狀態
  • 自我價值定位與批判
  • 對自己的態度

當想到他人時:

  • 當顧慮到他人時,他人有什麼需求,他人對自己的態度
  • 他人的情緒:了解他人的情緒,與感同身受的作用
  • 評斷他人的對錯,好壞,應該不應該一類的道德判斷,評估,分類等

回憶過去與計畫未來:

  • 回憶過去:回溯陳年往事
  • 想像未來:對於未來的展望與計畫
  • 情節記憶:對於過去事件的細節記憶
  • 故事理解:記得並了解故事的描述

預設模式網絡在被動的休息狀態與放空時會啟動,人在放空時通常就會想到他人或自己、回憶過去與放眼未來。腦波圖的研究顯示,本迴路在人結束手上工作的當下就會立刻開始活躍。

研究發現當人在看電影、聽故事時,他們的預設模式網路會高度地與其它網路交互作用。當人不了解故事的內容時,預設模式網路就不會開始交互作用,也就是本網路與故事的理解與故事的記憶呈現高度的相關。在故事的講者換了人,或以不同的語言來講述時,也還是會與本迴路有關聯。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本迴路與故事本身的理解力有關,而不是故事的講者,或故事所使用的語言。


Matter,碼特

Matter (動詞): 通常可以解釋成為「在他人的眼裡有沒有某種認定的價值或重要性」, 中文比較接近的詞為「有看在眼裡」或是「在乎」「在意」「有所謂」。例如,父母親告訴小孩「小孩不懂不要亂說話」,所以小孩的好奇心,求知慾,或是發表權,小孩可能認為自己在父母親的眼裡是「沒有沒有存在價值,意義,或重要性」,不 matter碼特。雖然父母親很可能完全沒有想到這些點,而且如果我們問他們的話,他們會說這些都很重要,但是在互動時行為上,可能會造成陰影。

例如小梅在跟阿丁說話,小梅說:「我今天跌了一跤」。阿丁說:「喔, 對了,我要去買便當」。無論阿丁有沒有聽到小梅說的話,因為阿丁沒有針對小梅說的話表達認知,例如「有受傷嗎?」或是「哇,心疼喔」一類的認知,或是在神情上表現出「聽到了」跟「很同情的表情」,小梅很可能感受到「我不matter碼特」或是「我說的話小丁認為不 matter碼特」,就會引起稍微不悅的感覺。

因為多數華人對於遇見這樣的狀況雖然會感到不滿或生氣,但是因為這個「matter」的概念在華人社會尚未完整的具象化,也時候會跟「尊重」對調使用。所以我還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翻譯。如果讓我創造一個新的詞,或許我會採用「碼特」採取音譯加意譯,「碼」為籌碼,某種尺度的衡量。「特」為特別,特殊的存有地位。也就是,在別人的眼中有沒有「經過衡量之後有價值的定位」。Do I matter? =我在他人的眼中有沒有某種定位或價值?

在我觀察很多華人與歐美人士,像上述小梅與阿丁,對於「不 matter碼特」的誤解狀況,其實只要阿丁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做一個表達「聽到了」的認知回應,無論是表情,或是只是發出一個「嗯」的聲音,就可以讓這樣的誤解不再發生。

當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對方插嘴,也是很容易造成這樣的感覺,雖然對方可能是急性子,或是有很重要的話要說,但是插嘴的過程可能讓說話的人感到自己說的話沒有聆聽或存在的價值。

另外,我想要提出來的,Matter,與「在乎,在意,有所謂」的對照,matter,似乎比中文的用法在嚴重性上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內在感受matter與否的嚴重程度是10,完全沒有任何嚴重或重要性是0,「在乎,在意,有所謂」的嚴重度大約只有3. 提供參考。


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商:個人內在世界極具關鍵性,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創造良好人際關係的潛力。


社交商 Social Intelligence:

社交商:與人互動時,創造良好關係的能力,例如同理心,情緒共振能力,以及創造親近感的表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