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 Wang 寫於2018年6月
自我介紹是很頭大的事。畢竟活了五十幾年,要講什麼是我生命裡面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呢?讀者會想知道什麼呢?我想說的,跟讀者想知道的,有交集嗎?好吧,我就先隨便說說。
Made in Taiwan!製造日期:1962年5月23日,台北時間下午五點半左右。我媽媽總是說,我是趕來吃晚飯的!
名字!名字!名字!三毛,王絪,Sunny

提到我的名字,也有很長的故事。身分證上的名字是「王絪」,不過在家裡從來沒有人這麼稱呼我。
在家排行老五,老大老二年紀跟後面三個差很多,不知怎麼地,後面三個有很不一樣的暱稱。一個叫做「毛毛」,一個是「小毛」,大概媽媽不小心又懷孕生了我,就叫做「三毛」。爸爸是大陸來臺灣旅遊,遇見政府遷台,回不了大陸,只好留在台灣。他說話有個很奇怪的口音,我常常聽不懂。他叫我的時候,跟媽媽叫我的時候很不一樣。爸爸就算是還蠻字正腔圓的喊「三毛」,有時候還開玩笑的說我是「三毛錢」。(寫到這裡忍不住想找網路上,我當時所認知的硬幣,跟大家分享右圖。)媽媽習慣說閩南語,喊著喊著就變成「三ㄋㄟ」了。哥哥姊姊都跟著喊「三ㄋㄟ」,我也聽的很習慣。國小的時候跟家裡人剛好在收音機上聽到一首英文歌 Sunny。大家都笑著說,歌手在唱我的名字。(請點下方音頻試聽)
我記得在讀書的時候有同學告訴我,有一個很有名的作家叫做三毛。說我不可以叫做三毛。我對於散文沒有什麼興趣,所以對於三毛的作品很陌生。倒是1979年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詞,齊豫主唱的「橄欖樹」很讓我心動。年輕的時候只是覺得這首歌很好聽,現在反而開始可以感受歌詞的意境。我也一直在國外,可以算是流浪了很多年,這幾年慢慢搞清楚了,我的橄欖樹,是一個安全寧靜的內在世界,一群充滿互相關懷與愛護的人,還有「恩愛」的親密關係。我很幸運地能夠從生命裡的蛛絲馬跡,找到很多頭緒,讓我可以成功的創造與吸引我的橄欖樹。
至於「王絪」這個名字,也是很頭大。寫得不清楚的時候,因為很多人沒見過這個字,就會用他們見過的字來取代,所以我被稱呼過「王綑」,「王細」,「王網」,「王綱」。2010年回台灣之後,才真正地發現發現這個名字的好處。在網路上搜尋「王絪」,非常容易找到我。 因為幾乎沒有跟我同名同姓的人。
這名字在台灣很好用,一共才16筆畫,簡單又方便。老師要我們罰寫名字的時候就特別佔優勢。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原本按照中文名字音譯,wang yin。剛好班上有一個男上叫做Ian,老師只叫名字不叫姓,點名的時候叫我Yin,我每次都搞不清楚老師是在叫他還是叫我。半年之後就決定還是得取個英文名字。一堆英文名字挑來挑去都覺得很不像是我,最後還是覺得Sunny最順耳,就這麼用了。

我住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北邊的一個鎮,Swords。2013年到愛爾蘭旅行,我心裡有個感覺,我將會定居在這裡,會遇見我最完美的伴侶(偷笑加苦笑)。愛爾蘭是個很神奇的地方。有很多特殊的能量點,有八千年的歷史。因為人不多,很多歷史古蹟能夠保存下來。到處都是古墓以及城堡廢墟。這裡也有很神秘的塞爾提斯Celtic文化,大地像是有話要說。(以後會分享更多有關愛爾蘭的介紹)
學歷:
小學初中
小學與初中是私立學校打罵教育的成果。上課的時候常常坐不住,沒辦法專心,所有的課本都畫得亂七八糟,手也很皮,所有的課本,頁面的角落捲的QQ的。背書,怎麼背也記不住。數學因為公式記不住,只有發展了自己一套做算術的方法,但是考試常常在及格邊緣。背國文都記不住,寫作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字眼。初中的時候,數學成績常常落在班底。不過卻在幾何學考了全班第一名,98分。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國一時老師發幾何學考卷,他很訝異的眼神,念出我的名字。我上台領考卷的時候,心裡還是充滿的羞恥感,很希望老師是可以偷偷地把考卷塞給我就好了,不要讓大家知道。原來長年來的「功課不好」老師當眾分考卷,造成了我的理解慣性,只要是讓大家知道的,就是很丟臉的事。看起來老天爺的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有誰當時會知道,四十年之後,我發展了製作神聖幾何圖案的能力?
高中
高中讀的是女校,我愛玩又好動,竟然被體育老師徵召了去打球當校隊。但是我的個子其實不高,打籃球只能打後衛偶爾客串前鋒,打排球也封不到網,當時學校有手球校隊,就湊合著打手球,當時台灣引進了巧固球,我們的校隊打了全省的第二名。我的記憶很深刻,第二名的意思就是沒大學可以讀。因為第一名是全隊保送師大體育系。現在回頭想想,也還好沒有上體育系。因為我這一生走的路,超級精彩又有趣。如果當時上了師大體育系,可能就沒有這麼好玩了!
因為在學校功課不是很好,所以年少的時候一直以為自己是很笨。高中考大學才發現我是圖像型記憶。對於圖像,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對於音感,我也覺得很強。曾經有一次在路邊聽到很熟悉的人的聲音。經過詢問對方之後,發現是二十多年前曾經一起參加過救國團活動的朋友。
大學在台灣讀新聞,喜歡搞攝影跟美術編輯/版面設計。也很喜歡摸魚!呵呵!當然咯,從出生到考上大學,都是「爸媽說」,「老師說」。那有什麼是自己說了算的?我考大學的時候,大家都是按照分數填志願,我就是叛逆,只填了英文系跟新聞系。反正也沒有人知道我是怎麼填的。
求學時期的內在世界
回頭看自己生命裡前面的十幾年,進大學之前,就是在讀書,背書,想辦法適應跟達到社會,家長,學校認為我所應當做的。我十多年的內在世界,好像是完全不存在跟被忽略的。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不知自己有什麼樣的情緒感受,好像時時都是很不愉快很悶,存在的目的就是達到別人的期望。無論做了什麼,永遠都是聽到「做得不夠好,要做的更好」。經年累月一直聽到的,造成深層的信念,也成了自己的慣性。一直到將近四十歲才發現,這是需要改變,並且可以改變的心理狀況。於是我走上了自我創建的路。(ps,自我創建,也有很多人稱之為身心靈成長。)
進了大學之前的夏天,父親癌症過世。生命裡多了驀然跟後悔。驀然是不知道對於父親死亡要如何感受,如何面對,家裡也沒有人知道要如何面對,就沒有人說出來,大家靜靜地度過自己的傷心哀悼。當時的我,不知道如何哀悼,選擇了以叛逆來逃避心裡的感傷。真正開始面對喪父的傷痛,已經是將近四十歲的事。當時後悔的是,活到18歲,居然完全不認識爸爸,完全不知道他心裡想的是什麼,他喜歡什麼,他對什麼有興趣,他有什麼朋友,他在大陸的家裡有什麼人,他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什麼,他對他的生命有什麼感想,從來沒有告訴過爸爸我愛他,也沒有聽過爸爸說他愛我,兩三歲之後就沒有再被爸爸擁抱過….. 。
喪父的哀悼與領會
想到這裡,仍然感到淚水在眼眶流動。雖然已經是三十八年前的事了,能療癒的也都療癒了。這裡對我來說,有一個永遠無法改變的後悔。當我自己搞懂這個後悔的時候,也差不多是四十多歲了。我對自己的生命裡,與人相處時,開始了一個自我提醒。我要好好認識我身邊的人,跟他們相處的時候該說的就要說,該表達的就要表達,而且跟他們之間,我要記住的是美好的回憶,我要聚焦的是他們的優點。我也希望自己跟他們之間有連結感,幫他們創造好的回憶。也就是說,我不希望自己跟任何人之間的關係,一旦他們離開人世,或是我先離開人世,會有任何的後悔跟遺憾。
大學時期的叛逆
進了大學,好像突然有了自己做選擇的空間,某些課程特別喜歡,就花很多的時間「玩得很開心」,有些課程覺得很無聊,就摸魚偷工,只要Pass就好了。
話說,以叛逆來逃避哀悼父親的死亡,我用賒帳與使用零用金分期付款的方式,跟朋友購買了一部日本進口Yamaha越野擋車,作為我上學的交通工具。以下的照片是大學新鮮人時候的照片。

英文比中文好@@!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考大學填志願的時候,只選擇英文系跟新聞系。我想當時就是一種感覺吧!考大學的時候,國文好像只有及格邊緣。我記得英文好像是考了九十幾分。從國中開始學英文,我就有一種感覺,很想用英語說話,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後來在三十多歲靈光開竅的時候,才了解,原來自己上一輩子是美國人。我有一個從幼稚園到初中一再重複的夢,場景是在美國,夢中有一個地方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是個紅頭髮的洋人。原來是上一輩子的記憶。我也有印象,很小的時候就很無頭緒的想要去美國。學英文的時候,就好像很容易,只要字拼出來,就可以唸得出來。發音也很標準。跟以往背書背不住的狀況完全不同。我很自然地覺得,只要知道怎麼唸,就很容易拼字。大學的時候發展的就是英文很容易朗朗上口,但是寫作的技術還是差一些。
大學畢業後,完全不需要考慮地,就去美國讀書。選擇了視覺傳播設計,但是我心裡有一個感覺,我是去美國「回家」的。1986年年底到了美國,兩年就讀完了學位,卻住了24年。
經歷過四個異國伴侶的領會
1988年在美國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嫁了一個德裔美國人,婚姻維持六年。那個時候年輕氣盛,哪裡懂的怎麼維護人際關係呀?當時任性的不得了,覺得合不來就離婚吧!1999年又嫁了一個荷蘭裔的美國人,約會五年婚姻六年,在六年的婚姻裡,正巧是我開始發展特異功能,又在積極參與形而上學,靈性成長,跟看不見的朋友打交道,還有常常有指導靈來幫忙。當時的先生對這些議題既害怕,又不認可。兩人距離越來越遠,最後走上離婚之路!2005年又交了一個男友,在一起7年。這一個男朋友,對研究形而上學非常有興趣,也對身心靈成長有興趣。在一起的時間裡,我們同時都發展了傳遞訊息的通靈能力,在美國有一段時間有做靈媒的服務,傳遞大角星 人(Arcturians)昴宿星人(Pleiadians),以及一些沒有實體的意識群的訊息。在2010年他跟我搬回台灣住了兩年半。我們也一起發展了一些能量產品。
2012年的冬天,這個交往七年的男友決定分手。他離開之後,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處理一些因為他離開而找到的課題,做了很多療癒。(以後有機會再分享)。我思考著,反正我做的小生意不需要我定居在任何一個地方,台灣又住不慣,覺得自己比較像是外國人了,還是到處走走,物色一個新的國家定居吧!想想自己只有英文還可以,又不想在中年時期挑戰自己學一個新的語言(懶了),就從幾個英語語系的國家開始挑選。看似「陰錯陽差地」挑上了愛爾蘭,現在回頭看,根本就是注定的(以後再分享)。2013年的春天,覺得到愛爾蘭溜達六個月,(先是照顧狗狗,主人出國度假我照顧狗換宿,好玩又享受!你們可以從這裡知道我超級愛狗狗)然後在愛爾蘭認識了現任的老公。認識他差不多五年了。結婚三年多了。這一任老公可以說是最好的鏡子,讓我照見許多童年時期的傷痛,我也趁機會好好地療癒過去的傷痛。從療癒童年的傷痛,讓我照見自我創建(心靈成長)的新大陸。這些領會,將會陸續在此部落格分享。
我總共有四個長期的非華人伴侶。讓我學習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文化差異。也讓我看懂了許多自己在成長過程有進步空間的區塊。(以後慢慢分享)。我一向是超級喜歡DIY,身心靈成長,自我療癒,心理分析,腦神經系統重整,通通自己來!所以每一個伴侶都是我的明鏡,照到我可以潤飾的區塊。
In all you relationships, the only common denominator is you.
在你所有的人際關係裡,唯一的共同點是「你」。
啊!話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以前年輕的時候,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不記得在哪一個演講裡面聽到這一句話:「In all your relationships, the only common denominator is you.」。這句話像是在耳邊突發地閃電打雷一樣,我完全震驚地被打醒。打醒之後,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內省,觀察自己,才理解到,原來所有我的不愉快的經驗,是我內在的詮釋所造成的經驗。那我過去三十多年的不爽,原來是可以完全有不同的可能性的。
願意承認自己有很多問題,還要願意面對這些問題,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很不想要一再的重複過那種低落沈悶跟不爽的日子,就只好卯下來,下定決心,乖乖的自省,並且學習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掌握自己的思想。
我想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想找到生命裡,自己所遇見的困擾或問題的解答。這一條算是不歸路,DIY解決自己的問題,天呀!年輕的時候哪裡知道自己有那麼多問題呀?現在回想起來,這條路還走了將近二十年!往自己臉上貼點金,就說是身心靈成長吧!😂 現在回過頭來看,真的很高興自己做這樣的決定挑戰自己。因為在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很真實地搞懂,內在創造自己的實相與經驗的內在世界,如何創造我們的經驗。包括我們的體驗,以及在吸引力法則上的運作,以及身邊的人如何回應我們的吸引模式。並且我非常成功地,改變自己的內在世界,創造了圓滿幸福的外在生命。
當我替自己可以有圓滿幸福的生命感到喜悅,看見身邊的親友,還在自己的痛苦裡打滾,大概是因為自己打滾了很久,就很希望有機會可以提供協助,讓他們也離開這些痛苦。所以我會很希望可以分享我的領會,經驗與知識。
回顧成長的經歷,不斷學習:
從小到大,總覺得自己胖,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開始參加有氧舞蹈,看見效果後一頭栽進運動與健身,考了好幾張執照,也當了健身教練。除了可以當作工作賺錢之外,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時間就是花在訓練自己的身體。在健身房看到別人健身上癮,使用類固醇,美女變成怪咖,才開始警惕自己,看懂了自己運動健身也是一種對自己生命失控的彌補心態。哇塞!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發現!!我打定了主意,要好好的面對自己。找到自己的問題癥結。這就是我走上身心靈成長的轉捩點。
我的路是這麼走的:大學讀新聞,在美國讀視覺傳播設計,為了減肥開始參加氧舞蹈課程,決定自己也可以當有氧舞蹈老師,考了執照。對運動有更多的興趣,考了健身教練執照,後來一直學習,開始深入人體機械學,自己都成了專家。從人體機械學,涉入使用肌力測試來修正肌肉系統平衡的療癒方式。後來在整脊椎大夫那兒上班,挑戰自己學習更多另類醫學。
因為工作上每天要接觸人體,逐漸可以感應到客戶的能量,並且開始可以感受到他們身體的不適,跟什麼事件以及情緒感受有關。於是更有興趣鑽研這方面的學術。也開始學習能量修煉,開啟了通靈的特異功能。或許我應該說,重新開啟通靈的特異功能,因為我在小時候就有能力跟一些鬼朋友聊天。是因為初一的時候看了琳達布莉兒的電影「大法師」,把自己嚇到不敢再跟隱形界有任何瓜葛。
通靈之後,就有很多形而上的經驗:靈魂出體,與隱形界溝通,自發性回溯前世一類的,這些比我原來的日子好玩太多了,所以就一頭栽入形而上學。在這裡花了很多年的時間,開始把形而上學跟量子科學做了關聯。我有個個性特色,就是喜歡討戰自己。我認為搞懂人類意識的功能,挑戰意識的限制性非常吸引我。同一個時期,我也使用好幾個肌力測試學的知識(註),研究情緒感受與身體疾病關聯的方法。最後是把所學都拿來自己的身上用:包括形而上學(metaphysics),心理學,腦神經生物學,超物理學(quantum physic),吸引力法則,非暴力溝通,…..
2010年回台灣之後,開始覺得我學過的東西好多,有很多專業的知識,搭配我獨特的經驗與觀點,可以協助很多人拓展他們的視野。並且感受到一個使命感,要把我靜心冥想時,意識進入那種無限大境界的領會分享出來,就開始寫一個叫做「宇宙說啥」的部落格。
(註)我在美國所學的肌力測試學包括 Muscle Activation Technique(MAT),Touch For Health,Professional Kinesiology Practice (PKP),因為跟著整脊椎大夫也東摸西摸的學了一些 Applied Kinesilogy(AK)的基本知識。有關這些所學與經歷,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自我療癒與成長的過程簡介
1)不到四十歲的時候,先是發現自己活了三十多年,從來沒有什麼是「感恩」的概念,只會想到什麼是不滿的。當我觀察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下了決定要徹底改變自己不知感恩的狀態。從怨天尤人到創造整個腦神經連線系統都連上了感恩,事事都可以找到感恩的角度,我發現創造快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2)處理前世今生留下來的印記所創造的情緒感受以及吸引模式,改善自己的情緒反應,還有吸引不同的生命經驗。這些內容已經在『宇宙說啥』部落格內分享。
3)從我現任先生引發的童年的創傷症候群,使用雙向交替音樂擾亂腦神經的創傷反應,讓過往的創傷不再影響自己的情緒反應。隨後又發現,原來許多童年經驗,雖然沒有嚴重的創傷,但是卻有長期性的並且嚴重的影響,造成我的一些情緒激昂的個性特色。最近兩三年,這些是我在逐一處理的議題。我最終的希望,是自己沒有地雷,並且可以成為很有愛心很有耐性的,一個愛與療癒的振動頻率。我會希望,我的存有,就是可以療癒他人的振動頻率。
4)這一次的婚姻,前面三年有很多大小的衝突,我老公真的是最明晰的鏡子,讓我有機會找到我所有需要療癒與突破的地方。三年下來,療癒了不少的童年傷痛,也搞懂溝通上的缺失。我的右腦情感區發展缺陷,進入極度情緒反應而完全無法(或很難)以語言或文字溝通。除了努力發展右腦,也極力學習並且應用「善意溝通」。
「善意溝通」,原名稱作「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如果你的英文很順暢,搜尋Marshall Rosenberg 跟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可以找到Wiki的內容跟YouTube的英文免費影片,包括8小時的Marshall Rosenberg的工作坊錄影。在台灣引進的機構是善意溝通工作室。
在我學習並且內化「善意溝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曾體驗他人給予的 nurturance,也發現童年時期,家人因為自己的情緒傷痛無法照顧我,我的整個右腦情緒感受區塊的發展很不健全。知道了這狀況,加上過往自己已經使用腦神經科學創建自己感恩心態的經驗,我下定決心要完整的發展右腦的情緒感受區,並且讓這個區塊跟我大腦的言語表達區有完整的連結發展。我開始開始重建右腦的情緒感受系統。根據我的觀察,我相信是很多華人的「右腦情緒感受系統」都是發展不健全的。
開始使用英文的Empathy Brain 的網路課程,到今天才兩個月,就在自己的言行舉止跟與人應對時的感受,看到很大的改變。最不可思議的是,身邊的人也因為我的改變,有某種「呼應」的效應而改變許多。都覺得我的老公像是被外星人綁架一樣,變得超級溫柔。(ps,我這個人做事就是這樣卯這著做的拼命三郎。連蹲馬桶的時間都在使用課程裡提供的方式,替自己創建新的腦細胞發展。)
「宇宙說啥」部落格
我經營一個中文的部落格叫做『宇宙說啥』,大部分的文章,不是我個人的想法,而是從一個我稱之為「合一境界」,「鳥瞰人類經驗」以及「宇宙觀」的角度,整理過後寫的文章。這個部落格2011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0萬閱覽次。讀者群除了台灣,也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華人。2017年的春天,徵召了一群志工,十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團隊,也有一些在台灣。大家想使用共同創業的方式來推廣我在部落格裡面分享的一些DIY自我療癒工具,以及團隊共同創造的療癒工具於活動。
「量子三毛 Quantum Sunny」部落格
話說為什麼我要另外開辦一個「量子三毛」的部落格,而不把文章刊登在「宇宙說啥」?「宇宙說啥」的文章,角度跟我個人的角度很不同。我不希望把我個人的經驗想法與知識,跟宇宙說啥的角度混淆在一起。我相信我個人成長的經驗,知識,還有觀點,可以協助很多人突破自己的限制性。也可以突破目前華人界某些學術方面的限制性。
另一個原因,我發現我所涉獵的學術相當廣泛。開始有一種「說話很難找到聽得懂的人」的感覺。或許透過這個部落格,我可以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對我所涉獵的東西都有某種程度上的涉獵的「新朋友」。
結論
我拉拉雜雜的寫了一大堆,如果我的經驗有共鳴到你的經驗,歡迎留言或到Facebook加我好友!我想先讓大家知道,我不會花很多時間在FB以簡訊聊天。我也對接個案做諮商沒有很大的興趣。對身心靈成長的有興趣的,歡迎您到宇宙說啥閱讀,或是參加宇宙說啥團隊所舉辦的集體療癒活動。
我希望以分享我的經驗知識觀點的方式協助眾生。如果您認為有人想聽我分享我的知識經驗觀點,或是有人想聽我說故事,我非常樂意接受演講邀請,以及視訊演講邀請。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