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情緒感受帶動身體的能量,所以都是充滿了生命力的。情緒的高低起伏,讓我們在生命裡有多采多姿,不同口味的體驗。他們的能量在經絡裏運行,讓我們的氣血更有力。
或許有人會說,「憤怒」具有太多的破壞性了,「憤怒」不是好東西!我們不可以憤怒。
憤怒像是汽油,如果我們到處噴灑汽油,有人點一根火柴,我們將會有一場不可收拾的大火。但是如果我們把汽油放在引擎裡,它可以帶我們向前走。
Scilla Elworthy
讓我來為你分析一下多年來我觀察體驗自己,認識的人,以及個案,並且比照心理學於腦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憤怒」。
對於憤怒,我個人的經驗與美國心理諮商師Andrea Brandt 四十年的諮商經驗結論相同:(Andrea Brandt 為‘Mindful Anger 正念憤怒’ 一書之作者)
憤怒通常背黑鍋,是因為我們對於憤怒的表達,或是我們經驗裡面其他人對憤怒的表達讓我們敬而遠之。尤其是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我們目睹親人因為憤怒而互相傷害,或是自己曾經在別人表達憤怒的時候莫名其妙地遭殃,我們可能會在潛意識裡立下誓約,「我絕對不可以憤怒」。
憤怒的流程
憤怒的流程如下:
1)觸發:事件發生我們感到不滿或無法接受
2)線索:或許我們在憤怒的時候身體緊繃,手指抓緊,或許我們會來回走動感到不安,或許一直有很多凌凌亂亂的想法「事情不應該這樣!」或「某某人不應該這樣」等等,認證我們的憤怒。
3)衝動:使身體裡面一種能量醞釀與動態。如果一個人沒有習慣去觀察身體的感受,這個過程很不容易觀察得到。
4)憤怒:然後我們開始感到內在像是冒火一般,感受到憤怒。
5)行為:從憤怒到行為,這中間「如果我們可以覺察到空間」(註),就可以有機會,做有意識的抉擇,要如何反應。
當然,這裡提到的,對某些人來說,很可能是一剎那之間,五個步驟在半秒鐘之內全部發生,完全無法覺察。有些人,在這樣的流程,可以覺察到憤怒的醞釀,卻無法做選擇。也有些人,卡在線索的地方,某種特定的故事一直在腦海裡重複播放。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常態反應。
畢竟我們從小到大,只有讀書背公式,學習一般社會認可的知識與技能,卻沒有人教過我們,思想,感受與情緒是需要去認知,體驗,辨識,決策,與管理的。所以我們都缺乏練習。前兩段提到的覺察空間,也是透過練習可以發展出來的。一般來說,正念練習,意識聚焦練習,可以逐漸提高我們從「觸發」到「行為」之間的覺察與決擇空間,這就是所謂的「情商」。我們正在籌劃一系列的「意識之花」引導式靜心,希望在不久的未來可以提供給讀者使用,讓如者們可以輕鬆容易地提高情商。敬請期待。
從科學的角度理解「憤怒」
腦神經生物學近二十年來發展神速,在美國有許多科學家有突破性的發現。Jakk Panksepp,腦神經科學家兼心理學家,一生投入研究情緒的腦神經機械架構。他多年實驗所觀察到的結論,人類有七個腦神經迴路系統,每個迴路系統有特定的「需求,渴望與價值體系」,「情緒感受」,以及其「驅動力」等功能。目前其他腦神經科學家繼續他的研究,認為可以觀察得到的有八個腦神經迴路系統。
Jakk Panksepp 歸納出的「憤怒迴路」,相關的需求與價值如下:
主導:我們有選擇的決定,自主權。
倡導:熱誠與熱衷地投入某種特有價值或意義的目標,願意要去保護,維護,或支持的。
效率:事情的成效
宗旨:生命中所認定,某種意義的標的。例如某些人認為「女人的目的是傳宗接代」(上述舉例並不表示我認同)。我個人認為「我存在的目的是使用我的專長區域服務人類」。
存在價值與重要性(mattering):通常可以解釋成為「在他人的眼裡有沒有某種認定的價值或重要性」,也可以解釋為「有看在眼裡」或是「在乎」「有所謂」。例如,父母親告訴小孩「小孩不懂不要亂說話」,所以小孩的好奇心,求知慾,或是發表權,在父母親的眼裡,小孩可能認為是「沒有沒有存在價值,意義,或重要性」。因為多數華人對於遇見這樣的狀況雖然會感到不滿,但是因為這個「matter」的概念在華人社會尚未具象化,所以我還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翻譯。如果讓我創造一個新的詞,或許我會採用「碼特」採取音譯加意譯,「碼」為籌碼,某種尺度的衡量。「特」為特別,特殊的存有地位。也就是,在別人的眼中有沒有「經過衡量之後有價值的定位」
尊重:對等地位的對待態度。
自由:不受限制或管轄,做選擇的空間。
以上提到「憤怒迴路」的相關需求與價值,其實每一項多少都有互相關聯。當我們上列的需求與價值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理所當然地會感到憤怒。
憤怒迴路所主導的相關感受情緒,除了憤怒本身之外,低程度的憤怒有「不爽,不悅,瞧不起,輕蔑」,中程度的感受「生氣,很幹,暴跳如雷」,高程度的感受「暴怒,仇恨,怨恨」。
所以如果您日常生活中有感到憤怒,推薦您把這篇文章拿出來反思,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看,自己是什麼需求或價值受到了威脅。
壓抑是最差勁的選項
有些人因為對憤怒感到不知所措,選擇壓抑。讓我告訴你壓抑的後果是什麼。
小事不爽的時候不做任何事,想說能忍就忍吧!後果是積壓的不爽,越堆越高,到最後就是一根稻草壓斷駱駝的背。當我們堆積到飽和的時候,一件小事會讓我們大爆發,有時候就是我們親近的人倒霉遭殃。
長期的壓抑,能量會堆積在身體裡面,展現出來的就是疼痛(肌肉筋骨)與疾病(透過經絡運行之後積壓在不同的內臟器官)。尤其程度越高的憤怒,病情就越加嚴重。
常常壓抑憤怒的人,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雷同的特徵,就是生命缺乏動力。缺乏決策力,放棄自主權,不會主動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生命缺乏動力,或許您可以開始觀察自己是不是對憤怒有批判或是鄙視,或是認為自己不生氣是很清高的事。
憤怒為動力之母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既然我們的某種需求或價值受到了威脅,我們要把這個憤怒導向破壞的行為,還是導向另一種驅動力(motivation)呢?我們是要對人發飆?還是要改變現狀?改變現狀可以使用什麼樣的策略呢?要如何才能夠有最高的效率與最低的損傷呢?我們可以如何把憤怒的力量轉換成為充滿創造與創新的生命力呢?這就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地方。慎選之!
例外
如果你發現你的暴怒是毫無理由的爆發,並且是無法控制的立即反應,我們可能面對的是某種過去的創痛反應。我將會在未來的文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