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幸福

一個月前,我開始寫一篇「攜手共創幸福人生」的文章。這篇文章反映我自己在生命裡,希望創造幸福的親密關係,面對自己,以及我所觀察到社會現象,一切課題的探索與解答。我給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的生命裡能夠有美好深刻並且恩愛的親密關係,幸福滿滿,這條路要怎麼走呢?

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發現在寫了兩萬字之後,內容還不到一半呢!原來這些內容的脈絡性與關聯性牽涉相當廣泛,我實在沒有辦法寫成短篇文章。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的肚子裡有一本書要生出來。經過一個月的醞釀,把所有的相關的內容與理念都做了幾次觀想書的內容的預演,終於現在有了一個整體性的概念。我還在努力地撰寫這個書的內容,預期在年底前送到出版社的手中。


新書預告:

本書預計2020年春夏之際出版,敬請期待。
美術設計:陳映蓉(有美術設計需要請聯絡 ron7324@gmail.com)

幸福寶典:

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當親密關係找不到出路,本書將以心理學、人際腦神經生物學、社會人類學、生物學、以及形而上學的角度,呈獻給您深入淺出的愛情地圖。帶你創造一輩子的恩愛幸福! 


37.5 % 到 41 % 華人,沒有能力與親近的人相處。


根據2018年的數據,台灣平均每天有 370 對有情人結婚,149 對夫妻離婚;中國大陸平頻均每個天 27.700 對伴侶結婚,高達 10.400 對夫妻勞燕分飛。中國在2019年的上半年,結婚登記總數 498 萬對,離婚登記總數 203.8 萬對。這樣的數據告訴我們,37.5%到41%華人,沒有能力與親近的人相處。而其他沒有選擇結束的婚姻,可能有下列的評估:
「很不愉快但是還可以互相忍受」
「勉強還可以接受的婚姻狀況」
「差強人意」
「還算滿意」
「非常幸福美滿」

您的伴侶關係是哪一種呢?

我看到身邊的親朋好友對於戀愛與親密關係的掙扎與困擾,也遇見親友認為單身一輩子,忍受孤獨比關係中的掙扎容易許多。如果在親密關係與自己的內在世界,有一個清晰的地圖,我相信他們的選項是完全不同的。

我自己現在是在第四次超過六年的長期親密關係,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每次不愉快的互動,我都會反思,「究竟缺了什麼?」,「什麼不同的互動態度或對話,就不會這麼不愉快?」。三十年透過科學與靈性的探索與經驗的歸納,終於清楚的弄懂,與伴侶互動需要發展什麼特質,觀察到地雷的時候要如何拆解,才有能力創造幸福的今天。

我完全理解親密關係的難處,親身數次體驗離異分手的傷痛,失落與無力。當我看到其他人也像我以前一樣的在關係裡掙扎,我感到非常的憂傷。我知道如果他們可以有我研發出來的解藥,他們就不必承受這麼多痛苦。我非常希望能夠盡一己之力,向華人社會提供資源與支援。我期望我所寫的內容,能夠很快地傳達到讀者的手中,讓有心為自己的幸福打拼的伴侶們有機會,不但能反轉他們的婚姻危機,而且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地圖,來開創他們幸福的未來。讓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幸福的開始。

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幸福的開始。
這是「幸福寶典」對華人社會的承諾。

量子三毛

您或許不知道,2017年的二月份,透過我主筆的「宇宙說啥」網誌,有一群散佈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讀者,抱著服務社會貢獻華人的心態,聚集一個菁英團隊。目前團隊將近20位夥伴。這兩年多來,透過每一個夥伴的探索經歷,讓我對華人的辛酸史有更深刻的領會。

長達數萬字的冗長文章,我相信很難讓讀者提起閱讀的興趣。我決定將「幸福寶典」的草稿提供給團隊的團員閱讀,希望他們能夠腦力激盪出,讓讀者能夠搶先閱讀這些精彩內容的最佳解決方案。大夥兒決定先把我寫好的部分擷取精華摘要,先分享出來。

以下為文章摘錄

  • 幸福秘訣 1 2 3 :在親密關係裡好好照顧這三大區域就會幸福美滿:依附關係,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以及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 幸福秘訣 1(上):簡介伴侶之間依附關係的定義,以及希望創造良好依附關係,兩人互動時的注意事項。
  • 幸福秘訣 1(下):更細一步的呈現出一般人忽略的互動守則,以及那些千萬別做的行為。
  • 幸福秘訣 2: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雙方過去的觸碰經驗以及舒適範圍,才能夠創造更美好的性愛經驗。
  • 幸福秘訣 3 :瞭解如何運用最被一般人忽略的愛的效應,創造更深刻的愛。

以下為團隊團員兩年多來的心得分享

(即將刊登,敬請期待)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1. 2. 3.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Jessica Kwok


當我們看著電影裡的愛情故事,是否會跟著劇中人一起哭笑,嚮往那相知相惜、相守一生的完滿結局?然而關上電視,轉頭看著另一半,我們是不是會搖頭告訴自己:「別空想了,那只是電影裏的情節。回到現實裏,誰還能保持著那單純的幸福呢?」

我們真的能夠談一輩子的戀愛嗎?量子三毛二十多年來從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和社會人類學等角度探索親密關係,並以親身經驗認證,發現當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搞懂了愛情,就能一步步設計和創造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

當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搞懂了愛情,就能創造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

Sunny Wang

感受愛的三大要素

讓我們先來了解,幸福美滿的關係是如何煉成的。根據社交心理學專家Daniel Goleman的研究,愛的感受來自這三個要素:

一)雙方的依附關係
二)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三)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照顧好這三要素,我們就可以享受持久美滿的親密關係。如果您希望改善親情、友情等人際關係,本文大部分內容對於您來說,也是非常實用的。

一)依附關係

讓我們以簡單的比喻來理解依附關係:我們與每個人互動時,內在都有個隱藏記錄儀,像是彈珠罐一樣。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在我們心中都有個專屬的彈珠罐。我們每次跟這個人互動時,每個感受良好的經驗,都會在罐內投下一粒白彈珠;反之,不舒服的經驗就會投下黑彈珠。彈珠罐是我們與一個人互動時,我們內在經驗的總值。

我們與伴侶的互動,長時期累積下來,如果罐裏的白色彈珠多於黑色彈珠,表示在我們的內在經驗裏,親密關係品質良好;反之則代表品質較差。品質的總值,是種隱約卻無法清晰確認的感覺。

在一段關係裏,如果其中一方長期累積許多不滿(黑彈珠保持高比率),只要一想到對方,腦神經網絡就會關聯到許多不愉快的經驗,那麼無論伴侶的條件有多好,他對伴侶的愛和連結感都會淡卻。如果雙方的白彈珠都維持在高比率,彼此在想到對方時,腦神經網絡所關聯到的都是美好的經驗和感受,就能維持雙方都滿意的甜蜜關係。

如何照顧好雙方的白彈珠、減少雙方的黑彈珠,令親密關係更加和樂美滿?這篇文章為您仔細解說

二)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愛的感受也與肌膚接觸息息相關。每個人在肌膚被觸碰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獲得白彈珠,有些獲得黑彈珠。被觸碰時的感受,取決於大腦的「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這個迴路就像是儲存庫,儲存了
1)個人經驗累積的觸碰感受
2)家族記憶和
3)靈魂各個輩子的觸碰性愛記憶

如果個人/上一代/前輩子有許多不愉快的觸碰感受,我們被觸碰時,就較易獲得黑彈珠。

例:如果上一代有被毆打或性侵的經歷,那些複雜細膩的感受會成為我們腦神經原始編碼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沒有刻意改變大腦的記憶編碼,這些編碼將會沿用一輩子,並在性愛關係中產生各種黑彈珠。

與伴侶一起探索彼此的觸碰性愛迴路,既可共同改寫親密旅程,亦有助創造美滿的性愛經驗。(如何探索觸碰性愛迴路,請按此了解

三)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人類是群居動物,透過彼此照顧、互相關懷來建立自我價值感和自我定位。當我們的關懷照顧迴路啟動時,我們想要為對方做一些「表達愛的行為」,包括照顧、保護、同理、貢獻、服務和協助等,同時大腦也會釋放激素,讓我們感到與對方有「連結感」、「歸屬感」和「一體感」 。

如果我們付出的關懷,正是對方所需要或希望獲得的,他/她就會感到溫馨、溫柔、暖酥酥、安詳寧靜或滿足,而我們亦會感到欣慰和心滿意足,「自己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也提高了。這樣,雙方都會獲得許多白彈珠。不過,如果我們付出的關心並不符合對方的期望,雙方可能就會獲得黑彈珠。

例:微筠與小強是一對情侶,微筠常常不請自來,到小強家給他送宵夜。小強有時希望獨處,於微筠不事先知會就來按門鈴,感覺受到打擾。微筠認為自己很體貼,並感受到愛和連結感(白彈珠),小強的感受卻是「缺乏個人空間」和「不受尊重」和(黑彈珠)。

如果小強能夠坦誠跟微筠溝通,就有機會創造白彈珠:「我很喜歡妳的陪伴,也很歡迎妳來看我。我有時候會希望有自己的時間,安靜下來讀一些書。我希望在妳來之前,可以事先收到通知,讓我先把手邊的事安排好,把時間空出來陪你,這樣我會感到比較自在。」而微筠也聽得進去,不把小強說的話詮釋成為「小強拒絕我」,就能皆大歡喜。
我們在關懷伴侶的同時,如何啟動對方的關懷照顧迴路,讓對方更愛自己?哪些表達需求的方式較易創造白彈珠?請看此文了解

「幸福滿溢工作坊」重建你的親密關係

量子三毛以二十多年時間探索創造白/黑彈珠的機制,並重寫大腦編碼,現在獨處或與老公相處時都感到非常幸福。2019年11月她將在洛杉磯舉辦為期四天的「幸福滿溢工作坊」,分享維持幸福愛情的秘訣,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答您的疑惑,並透過實例情境練習,帶您談一輩子的戀愛。詳情請瀏覽…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滿溢工作坊

執子之手幸福到老 幸福滿溢工作坊

帶你演練愛情秘訣 談一輩子的戀愛


相愛不一定保證快樂,也不表示兩人能和諧相處,幸福一點都不簡單。經歷過愛情中的大小事,許多人或會對此感同身受。我們可能承諾過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卻發現原本以為的神隊友,慢慢變成豬隊友,常常踩到自己的情緒地雷而不自知。

我們可能會抱怨對方既不瞭解自己,但是又不知道能夠如何改變現狀,令雙方的關係難以更上一層樓。我們可能是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卻隱約覺得親密關係缺了些什麼,希望與伴侶能夠更了解彼此、分享生活,創造更緊密幸福的關係,卻告訴自己:「算了吧!人生有個伴也就夠了」,最後親密關係變得疏遠而生份,離理想越來越遠。

你是否好奇維持幸福愛情的秘訣?

你是否希望能夠和伴侶談一輩子的戀愛?

你是否願意花一些時間,改善兩人之間的互動,創造更美滿的親密關係?

幸福滿溢工作坊,將結合心理學、人際腦神經生物學、社會人類學以及生物學的角度去探索親密關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答你的疑惑,並且透過實例情境練習,帶你創造幸福愛情,談一輩子的戀愛!

時間:11/8/2019 -11/11/2019 (華語活動)

           11/15/2019 ~11/18/2019 (英語活動)

地點:Los Angeles Area near Pasadena.

參與對象:

所有祈望與伴侶擁有更緊密互動、更深入連結的人士。可以單獨參與或與伴侶一同參與。我們發現,在關係當中只要一個人有所改變,兩個人的互動就能夠有大大轉變!

伴侶攜手參加可預期:

  • 了解兩人之間的互動造成困擾的深層原因
  • 針對原因做對症下藥的整體轉變
  • 找到另一層次的愛與連結感
  • 互動時情緒地雷減少或消失
  • 負面情緒時反應大幅度降低或消失
  • 學習如何互相支持DIY拆解情緒地雷

個人在人際互動可預期:

  • 看懂內在的掙扎點
  • 情緒地雷逐漸減少
  • 內在安全感提升
  • 有空間關照自己以外的人事物
  • 與人相處時更和諧更放鬆
  • 與人更親近
  • 提升連結感
  • 感情增進
  • 表達更自在
  • 表達能力增強
  • 同理的能力增加
  • 生活體驗的甜蜜度增加

個人成效:

  • 焦慮緊張感降低
  • 舒適自在感提高
  • 思維更加清晰
  • 專注力增加
  • 提高情緒智商(EQ)
  • 個人整體效能提升

活動內容:

  • 伴侶依附關係、互動反饋、情緒反應機制的介紹
  • 實際案例探討、練習與分享
  • 如何創造幸福伴侶關係

講師介紹:

「宇宙說啥」以及「量子三毛的幸福科學」網誌版主王絪 (Sunny),走了二十多年的自我創建之路。從旅居各國的經驗,她觀察許許多多不同文化的人際互動應對差異。她歷經四任長期的非華人伴侶,從年輕時不曉得如何維護人際關係,到歷經分手、關係中的傷痛,找到源頭做療癒——從中,Sunny領會到:每一任伴侶都只是自己明鏡,照見自我創建、自我成長的新大陸。如今她已經找到秘訣,改變內在世界,創造圓滿幸福的外境。

Sunny以DIY的形式,靈活運用所學——包含形而上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生物表觀遺傳學、Empathy Brain、非暴力溝通等等——在生命中實踐並創建出圓滿幸福的親密關係。
詳細介紹請點此閱讀

課程費用:

  • 單人:US$1498(早鳥特優價:10月25日前報名$1298)
  • 伴侶兩人攜手參加特價:US$2798(早鳥價$2398)
  • 非伴侶友人共同報名每人優惠$50

  • 費用不含食宿,活動現場提供8位住宿選擇,估計住宿與簡餐每人每天大約$50-80元。報名後提供詳細資料。
  • 小型深入探索活動,參加人數限12人。請儘早報名以免錯失良機。

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請點此填寫報名表
報名成功後會有專員與你確認細節。


如對活動安排有任何疑問,請洽

陳巧蘋(電話:(886)0920511819;聯絡電郵: bu025877@gmail.com )
熿鉐霖(電話:(886)0977198088 ;電郵:aoynongen@gmail.com)Sylvia(sylviasf.chen@gmail.com)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3.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洪玉姿

簡介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關懷照顧迴路的功能

當我們的關懷照顧迴路啟動時,我們想要做的是「照顧」、「保護」、「同理」、「貢獻」、「服務」、「協助」,做一些我們對對方「表達愛的行為」。大腦所釋放的激素,讓我們感到與對方有「連結感」、「歸屬感」、「一體感」,以及「自己的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提高對自己的「自信心」,當我們看到對方因為我們的付出有收穫,感到滿足,我們也同時會感到「欣慰」,以及「心滿意足」。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感到自己是「愛」對方的。

假設付出關懷的人,與接受關懷的人,是處在共頻的狀況,也就是說,所付出的關懷形式,是接受方所需要或是希望獲得的,此時接受關懷照顧的人的內在經驗,會感受到「溫馨」、「溫柔」、「暖酥酥」、「共頻」、「安詳寧靜」、「滿足」、「安心」、「一體感」等,這些內在感受就是親密關係中的白彈珠。當付出關懷的人的行為,與接受關懷的人的需求有差距,雙方就會有許多黑彈珠產生。

親密關係的殺手

每顆黑彈珠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當這些黑彈珠日積月累愈來愈多,產生距離感與消耗生命力的力道愈大,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家John Gottman博士追蹤案例調查四十年的結果,親密關係的殺手(超級黑彈珠)是「批評、鄙視的態度、互相攻擊與冷戰」。如果一個親密關係中,兩人互動的態度裡面,有觀察到這四種態度,即使他們在新婚期,他已經可以預測到這關係在短短的幾年內會決裂的準確率高達百分之九十。

另外,在社會上我們常見到在某些領域成就很高的人,他們不由自主的會有一種「什麼都要自己來」的態度,甚至「以不需要別人協助」為豪,這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造成距離感。再者,有一種常見的態度是「競爭」,跟身邊的任何人,甚至是伴侶,有「我要比你強」的態度,試想把二個人推到競技場內,在舞台上只在乎輸贏,感情自然就被放到一邊,關係自然就失衡。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的強壯,不願意受人照顧,在親密關係中,這些態度是隱藏式的黑彈珠。

親密關係的守護者

良好的關係不會自己發生,它們需要有效的溝通技巧來保持。依據非暴力溝通創始人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森堡博士的觀察,當我們誠摯的表達感受和需求可以增進二個人的連結感,可以提升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中的親近感與生命力。每一段關係都需要二個人,但只要其中一個人開始改變,這段關係就能夠有正向的發展,透過善意溝通的表達方式,可以更貼近自己的情緒感受,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從聆聽自己到能夠傾聽另一半,找到二個人的溝通方式,有效的請求可以滿足二個人的需求,讓彼此互相的照顧,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是不可逆的化學變化,二個人的關係可以有更好的品質。

讓他照顧你,他會更愛你

在一個親密關係裡,當雙方都啟動關懷照顧迴路,會達到更鞏固與穩定的「愛的連結」。要讓對方更愛你,除了關懷照顧他,在互動時儘量關照對方的白彈珠經驗之外,要能夠表達脆弱,使用合適的方式提出請求,在對方快樂願意的前提之下,啟動對方的關懷照顧迴路,也是一門極大的藝術。

沒有給予對方關懷照顧自己的機會,表示對方對自己是沒有啟動關懷照顧迴路,對方對自己就沒有「連結感」,「歸屬感」,「一體感」。對方沒有對自己有貢獻的機會,就喪失了讓對方創造他「自信心,滿足感,感到自己存在價值與意義」的機會,並且對方對我們的「愛的感受」就不是很穩固。

啟動雙方的關懷照顧迴路:

要啟動對方的關懷照顧迴路,讓對方更愛自己的方式,結論如下:

1. 自己常常關懷照顧對方,並且言語上要能夠表達,讓對方有機會覺察或認知我們的付出。

2.    願意誠摯地表達脆弱,讓對方有機會主動關懷照顧我們,啟動關懷照顧迴路,對我們有更深的連結感與愛。

3.    學習如何以創造白彈珠的方式溝通自己的需求。

4.    練習誠摯地表達感激與嘉許,表達對方的付出滿足我們那些特定的需求,並且表達我們需求滿足之後的感受。這樣的表達,會讓對方體驗滿足感。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2.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Rona Loo

觸碰、性愛是伴侶之間增加親密感、親近感和連結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你同意嗎?

有没有曾經和朋友一起過馬路,他的手輕輕的觸碰了幾下自己的背部或甚至輕輕的握着自己的手腕而內在開始有心裡活動?生理的反應可能是心跳加速?感覺是歡迎的?心生暗喜的?或是感覺怪怪的?或腦袋會有小聲音在跑說:「他不會是喜歡我吧?!」

有没有曾經和朋友聊到興致勃勃時,他開始會用手拍拍自己的手臂或大腿而內在開始的小聲音說「這個人怎麼了?這麼喜歡觸碰?我覺得渾身不自在哩」~還是說「這個人可能對我有好感?不然為什麼要觸碰我呢?」

一)  日常生活中,無論我們對與人互動中的觸碰感知有多少,我們對『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又知道多少呢?

實際上,每個人在肌膚被觸碰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到底是感覺良好的如獲得白彈珠還是抗拒的感覺黑彈珠經驗,取決於大腦的『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出生之前,我們的身體是完全沈浸在母親的胎中,觸碰是全然的。出生後父母親如果常常抱我們是充滿關懷的,對於觸碰我們有白彈珠的經驗。相反如果是充滿害怕、不耐煩,我們就會產生非常混淆的感受,造成我們會對觸碰感到焦慮的反應,接收的是很多的黑彈珠感受。

如果我們同年的觸碰經驗以體罰居多,會造成我們對於觸碰感到害怕與焦慮。

觸碰、性愛的腦神經迴路除了包含我們個人歷史經驗累積的觸碰反應,也包括DNA遺傳下來,在觸碰、性愛方面的家族記憶裡。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去觀察自己與人有肌膚接觸時的反應,然後刻意去做改變,這些內隱性記憶編碼將會沿用一輩子。

雖然這現象聽起來有點令人顫慄,探索的過程卻充滿了驚喜。與伴侶共同探索雙方的觸碰、性愛迴路,除了共同參與改寫故事的興奮與期待,也創造了令人滿足的歸屬感與參與感,並且與對方開啟了無法料想的親密旅程。

二)  探索「性」可以分為個人基本信念和身體兩方面

一個親密關係裡,性愛是兩個人共同的事。雙方都能在性愛關係獲得滿足,是創造幸福美滿親密關係的要素之一。如果有人說:「我不需要性」,在伴侶關係裡持有這樣的態度,就有點像是「我肚子不餓,所以伴侶也不用吃飯。他餓死了不關我的事」。如果伴侶餓肚子,就有可能造成黑彈珠的內在經驗。有時候,可能餓的受不住了,就會去別的地方找吃的。我們這裡需要探索的,正是觸碰、性愛迴路背後種種眾多黑彈珠的經驗,把我們留在「不需要性」自我合理化的舒適圈。

三)  透過相關問題了解自己對性的基本信念

量子三毛提出一些對於性的基本信念以供您自我探索時做參考。您可以嘗試問自己下列問題。每一次提問時,填入下列一個詞。

『我對於性是否感到————?』

不屑,羞恥,憤怒,無力感,傷心,哀傷,漠然 ,排斥,想離開,毫無感覺,歡迎,歡慶,喜悅,興奮,期待,安然自在,怡然自得 . . . .。

『我是否認為性是————?』

低下,下流,污穢,骯髒,沒水準,一種交換,義務,責任,消遣,娛樂,享受,藝術,美麗的,神聖的,老天的禮物,值得期待的,與伴侶全然結合,愛的交流 . . . .。

四)  身體與『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有甚麼關係?

我們的身體的神經系統與細胞,會保留過去的創痛記憶以及戰、逃、僵的反應。在觸碰或撫摸的時候,有時候會突然釋放或爆發出來。如果我們遇見這樣的情景,現在我們知道,不是觸碰造成我們的反應,而是身體有創傷的記憶。當我們不知道是創傷反應,或是創傷還沒有機會療癒,我們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停止觸碰」。現在我們知道這是身體創痛記憶的反應,我們能使用按摩或其他方式改變我們對觸碰的反應。 

五)  正念性探索

無論是跨越身體的創痛反應,或是您幸運地有良好的基因與原始編碼,我們可以同時進行的另一個步驟是探索自己身體的「性」感應。

首先,我們必須能夠達到完全純淨的觀察狀態,對於自己的身體,性器官,性慾,是全然接納,關懷,照顧,並且毫無批判。這境界本身就很可能是要花上好幾個月或好幾年的自我探索過程才能夠達到。

量子三毛從發現自己在性的方面有改善空間,逐步在黑暗中摸索到現在的境界,一共有13年。當然這期間同時進行的改善修飾的有許多方向。她認為,任何人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後,在各方面的自我探索與創建,至少會省下80%的冤枉路!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彼此對性的信念,跨越身體的創痛反應,並與伴侶一起探索彼此的觸碰、性愛迴路,共同創造更多的美滿觸碰與性愛的白彈珠經驗。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

幸福秘訣 1. (下)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Jessica Kwok

上文提到,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當我們為雙方創造更多白彈珠,並減少黑彈珠,可以令親密關係更加幸福美滿。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幾種常見的「黑彈珠創造機制」:

一. 聚焦的慣性

習慣聚焦在負面的事情上。例:甲和乙一起旅行,甲一路上碎念「旅館服務不好,天氣不好,搭車不順利…」,沒注意到「沿途風景優美,餐廳氣氛良好,泳池沒太多人」。本來有潛力為雙方創造白彈珠的旅遊,變成雙方都一堆黑彈珠。

幸好,聚焦慣性是可以調整的。(方法請參見上文創造白彈珠的聚焦慣性」部分)

二. 思維和溝通習慣

批評、比較、指責和忽略對方感受等習慣,較容易創造黑彈珠。

下列為一些創造黑/白彈珠的思維和溝通習慣,供您在自我探索時參考。

創造黑/白彈珠的思維
黑彈珠白彈珠
評論與判斷觀察
推論、詮釋、診斷例:他很不爽地大力把門關上。
註:在個人詮釋下,事實與認知或會有差距。
像錄影機一樣形容事件例:他關門的時候發出很大的聲音。
 
策略需求
執著於要指定的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一種執念,會造成黑彈珠

例:我需要你陪我去郊外走走,因為有你陪伴我會覺得安全。
1)需求有普遍性(人人都有),如安全感、自主權、陪伴和歸屬感等2)沒有指定特定的人/事/行為/地點。
例:如果伴侶沒有時間陪我去郊外,我可以邀約友人陪我去郊外。
創造黑/白彈珠的溝通習慣
創造黑彈珠的溝通習慣創造白彈珠的溝通習慣
批評、比較(我的經驗比你的厲害)真誠地嘉許對方的言行,表達內心的正向感受。
命令句/「你應該做XX。」提出請求
插嘴 /把話題聚焦在自己身上專心聆聽、回應對方的說話、維護對方發言的權利
忽略對方的感受了解、同理對方的感受
表達不滿、抱怨、指責表達情緒感受與需求
情緒勒索的方式,恐嚇,或是不允許選擇。
例:

1)你要是不陪我去散步我就不理你。(恐嚇)
2)來,你跟我去郊外走走。(無選擇餘地)
表達需求的同時,給予對方選擇空間。

例:我想要去郊外走走,你願意陪伴我去嗎?

三. 情緒反應機制

人在互動的時候,不知自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表情,對方就突然情緒爆炸?對方的情緒地雷是什麼,在哪裡,我們感到莫名其妙,只知踩到的那一剎那,Boom!當雙方都有不愉快情緒反應,大家都獲得黑彈珠。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緒反應機制:

1. 創痛歷史反應

這些感受不少來自大腦過去體驗的編碼和思考上的反應。例如童年常常聽到指令型語言,感到憤怒失望,並在大腦編碼「我的想法完全不重要」。聽到伴侶使用指令型語言,就引發過去的創痛反應而感到爆怒,認為伴侶無視自己的想法。

2. 堆積效應

例:對伴侶同樣的行為(如遲到)有小小的不滿,長期堆積,到飽和的時候(如第二十次遲到),同樣的行為成為爆發點,引爆過去堆積的憤怒。

我們可以逐步重新編寫大腦編碼(從黑彈珠修改成為白彈珠編碼),以調整我們的情緒反應。有關修改大腦編碼的DIY方式,未來會陸續撰文分享。

四. 互動的時候產生誤解的狀況

從事件發生,到我們認知這件事的發生,中間有一個詮釋的步驟。我們的慣性思維有個濾鏡效應,常常參考過去的經驗和記憶,來詮釋當下所發生的事件,導致事實與主觀經驗有所差距,造成溝通上的誤解。


了解詮釋機制


每個人的主觀經驗都非常真實,但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體驗我們的主觀經驗。所以學習認知並且接受對方的主觀經驗,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有助增加對方的白彈珠。

如果我們因為對方的主觀經驗跟我們的不一樣,就說這是錯誤的,保證黑彈珠多多。

例子一:玉婷說:「這部電影好好看。」思誠說:「這部電影真難看。」兩人可以吵起來,爭執誰對誰錯(雙方獲得黑彈珠)。

例子二:
玉婷說:「這部電影好好看。」思誠說:「告訴我,你喜歡的是那些部分?」思誠願意認識玉婷的主觀經驗,打開心胸聆聽對方。玉婷會認為思誠重視自己的想法(白彈珠)。

思誠聆聽完畢之後說:「我並沒有特別喜歡這部電影,你會想知道為什麼嗎?」如果玉婷也能夠聆聽對方,並不加以批評,思誠也可獲得白彈珠。

聆聽、認知並接納對方的內在體驗,除了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對方、建立更深的連結感,也可為雙方創造許多白彈珠。

要是關係中的兩人都將自己的內在世界「白彈珠化」,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一定會神速展開。

註:擴展意識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覺察能力,很可能無法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詮釋機制。而提升覺察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做意識聚焦與擴展的練習,訓練出一定的「心思覺」空間與高度。有興趣了解,可以閱讀「駭客大腦,拿回創造生命的力量」一文。

幸福秘訣 1.(上)

原文:『幸福寶典~搞懂愛情科學,你也能成為美滿親密關係的建築師』草稿
作者:量子三毛(王絪)
本文撰文:Jessica Kwok

在熱戀期之後,一段親密關係能夠持續多久,兩人之間能有多恩愛呢?這既不是緣分或天命的職責,也不取決於愛情激素的效應,而是關係之中雙方互動的細膩學問。

根據社交心理學專家Daniel Goleman的研究,愛的感受來自這三個要素:

一)雙方的依附關係
二)觸碰性愛腦神經迴路
三)關懷照顧腦神經迴路

這裏我們會集中談談如何建立美滿的「依附關係」,從而創造幸福而持久的親密關係。

依附關係

量子Sunny以「彈珠罐」的比喻來解說「依附關係」(已看過這個比喻的讀者可以略過)。我們與每個人互動時,內在都有個隱藏記錄儀,像是彈珠罐一樣。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在我們心中都有個專屬的彈珠罐。我們每次跟這個人互動時,每個感受良好的經驗,都會在罐內投下一粒白彈珠;反之,不舒服的經驗就會投下黑彈珠。彈珠罐是我們與一個人互動時,我們內在經驗的總值。

我們與伴侶的互動,長時期累積下來,如果罐裏的白色彈珠多於黑色彈珠,表示在我們的內在經驗裏,親密關係品質良好;反之則代表品質較差。品質的總值,是種隱約卻無法清晰確認的感覺。

在一段關係裏,如果其中一方長期累積許多不滿(黑彈珠保持高比率),只要一想到對方,腦神經網絡就會關聯到許多不愉快的經驗,那麼無論伴侶的條件有多好,他對伴侶的愛和連結感都會淡卻。如果雙方的白彈珠都維持在高比率,彼此在想到對方時,腦神經網絡所關聯到的都是美好的經驗和感受,就能維持雙方都滿意的甜蜜關係。

如何創造更多白彈珠,並減少雙方的黑彈珠,令親密關係更加幸福美滿?

一. 創造共享的白彈珠

最常見又最容易創造的白彈珠,就是探索雙方良好經驗的交集。例:

1)任何雙方都喜愛的活動(例如卡拉OK、散步和享受大自然等)

2)雙方都喜歡看某種類型的電影

3)共享某些特色的食物

4)閱讀討論某種書籍或知識內容,

5)旅遊時共同的喜好(例如郊外、古蹟、城市和商場等)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喜好與需求,並清晰地向對方表達,對方就能夠協助我們創造白彈珠。

二. 關顧對方的白彈珠

我們在照顧自己的白彈珠的同時,也照顧對方的白彈珠,就可以創造雙方都滿意的狀況,否則對方可能會獲得黑彈珠。例:玉婷與思誠是新婚夫妻,玉婷喜歡週末到郊外走走,希望思誠陪她去。思誠因為工作壓力大,週末想要睡晚一點,但玉婷堅持要思誠陪她去,思誠只好犧牲睡眠時間陪伴她。玉婷在思誠的陪伴下享受美食和美景,獲得了許多白彈珠,思誠卻可能因為犧牲了賴床的享受而不甘心,認為對方沒有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上,雖然風景很美麗,最後獲得了三個黑彈珠,一個白彈珠。

如果玉婷常常要求思誠做他不想做的事,思誠又為了某種原因犧牲自己的需求,玉婷可能獲得許多白彈珠,思誠卻累積了許多不滿(黑彈珠)。到最後,這段關係的連結感就會越來越薄弱,甚至決裂。玉婷可能會莫名其妙,自己的生活好像很幸福,怎麼突然會決裂?

如果玉婷能夠照顧思誠的需求,讓他賴床,自己先去郊外,思誠晚一點再來會合,這樣就兩全其美,兩人都可獲得滿滿的白彈珠。如果不能夠協調到雙方都滿意的情況,玉婷或許不一定要指定思誠的陪伴,而可以尋找友人的陪伴。這樣思誠就可開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玉婷也可以享受大自然和友人的陪伴。

要創造美滿的親密關係,「關照對方的選擇,不讓對方為自己做任何犧牲」可說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三. 創造白彈珠的聚焦慣性

調整我們的聚焦慣性,包括提升聚焦美好事物的能力(創造聚焦美好事物的腦神經網絡),感恩心態(感恩網絡)和欣賞他人的能力(欣賞網絡),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白彈珠。

量子三毛說:「我曾經因為『感恩與欣賞的腦神經網絡衰弱』,並且『只看到不好的,看不到好處』,加上大腦感受喜悅、滿足的細胞發展很遜,很少體驗到愉快的感覺,就認為當時伴侶很差勁,終於離婚。幸好,我們隨時可以開始發展腦細胞。」

根據美國「人際腦神經生物學家」的研究結論,嬰兒的大腦在發展情緒感受的時期,如果身邊的照顧者忽略了與嬰兒做情緒感受的互動,包括臉上的表情,說話的聲音,情緒的振動頻等,嬰兒的鏡像神經元沒有獲得回饋,就無法發展這些感受的腦細胞網絡,例如興奮、歡慶等。

所幸鏡像神經元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缺乏情緒感受細胞發展,可以使用網路影片照片,或請身邊的親友協助,刻意去呼應(共振)其他人或動物所表達的情感,應用鏡像神經元來喚醒主導情緒感受的腦細胞。這樣,我們就可以體驗更多的滿足感(白彈珠)。

下一篇文章,我們會一起來探討,如何減少為雙方創造黑彈珠。

Processing…
Success! You're on the list.